有志青年的事业偶像——“打工皇帝”唐骏,被“打假斗士”方舟子的“千里眼”给盯上,让坊间人士在世界杯走入尾声之时,找到另一处可口的嚼头。一时间,打假的旗帜穿越“打工皇帝”这座分水岭,被划分成“卫唐”和“疑唐”两大派,而象征职业经理人梦想的巅峰似乎渐入窘境。
事实上,面对“学历门”风波再起,社会包括众多媒体都将目光一致对准“文凭主义”这面大旗。但是,对“唯学历论”的抨击,以及牵扯出利益搏斗、人格地位的争论,仍然面临着两难境地,存在尚无形成有效方案的盲区。
一方面,社会呼吁看淡一纸学历的不可承受之重,轻学历重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招聘、职场晋升、社会评价等领域,学历的高低与薪资待遇的好坏密不可分。这就使得打破“唯学历论”的道路漫漫无期。若再将此视为实践课题的层面,那么在理论上——“唯学历”是何种程度的“唯”、“唯”到何种高度,到底什么情况下属于“唯”?就是所谓盲区。
举例来说,同是为进外企,初中毕业者冒充大专学历、大专毕业者冒充硕士学历、硕士毕业者冒充博士学历,请问:谁算“唯学历”?如果都算,那么谁最“唯”?其次,在企业招聘中,面对大专、硕士、博士三名不同学历的求职者,博士获胜的可能性是不是最大?
再者,倘若唐骏根本没有修习博士课程,顶着博士帽子在职场平步青云,进而登上“打工皇帝”的宝座,理应受到谴责。但如今,大家所追究的只是那一纸博士文凭的权威与否,而非对唐骏能力、实力、智力的怀疑,因而打假就不可避免有打错,或者打得没有意义。
唐骏并非方鸿渐,这是对“学历门”风波最好的注脚。翻开历史的目录,凭35项博士学历的胡适之,被质疑1927年而非1917年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毕业证书,质疑最后发展成后来的“唐夏之争”,但这丝毫不减胡适之的学术地位,也根本没有掀起所谓的中国社会学历造假之风。有趣的是,塑造方鸿渐知名文学形象的钱钟书先生,也被人质疑身陷学历造假。结果亦是不言自明。
有人说,唐骏自称他的博士学位不是用来当作学术研究的挡箭牌,不存在造假的表述,显得非常无奈。但是,“学历门”风波绝非有人所影射的以假骗假那么严重。“唯学历论”的种种盲区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学历门”不应无休止被解读,如果一定要赋予答案的话,也许唐骏应该用自己的未来,再次唤起曾经给予青年们的那个“职业梦”、挽回社会的尊重和赞美、谱写更多励志传奇吧。
“学历门”风波背后的陷阱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