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平媒是在做慈善?


    最近,我喜欢的一本汽车业内专业平面杂志关闭了,关闭的理由被掌控这本杂志生死的人总结为:我们不是做慈善的。这个总结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要求,年底很多挂靠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平媒杂志都要改制成为企业,在此之前,实际上他们都是在拿国家的钱做慈善,虽然你可以说他们创作的杂志内容吸引力不强,公众多数都不爱看,但如果没有了这些杂志,你会发现中国会有大量的产业是处于空白状态,处于无人总结无人关注的状态。

    任何媒体都不是慈善机构,盈利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所有人都从盈利的角度出发来办媒体,那也会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比如科技期刊这个产业,如果你一定要让这个产业盈利,毫无疑问你就别指望能看到类似农产品加工技术被总结成文字,仅以我所在的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为例,如果我们只考虑盈利的问题,其实办一本给维修技术人员的杂志根本赚不到多少钱。养活几个编辑都已经非常不易,但这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车主可能会抱怨车辆维修质量差,但问题是这个产业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在关注技术的提升。如果连看杂志提高维修技术的人都没有,你又如何指望这个产业有人去分享维修经验呢?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大家能看的有用东西越来越少,看到的东西的价值越来越低。眼球经济会导致满世界都是广告,即使有人想钻研点技术也会被植入广告。

     这两天手机报上说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2007年的时候才不到2亿,十一五规划之初预计2010年网民达到2亿,结果实际人数就翻番了。其实官方对网民数量以及汽车销量上的预期是相似的,都非常保守,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总是超过了人们普遍预期的。对我所从事的平面媒体来说,其实正在痛苦地适应网络的发展,比如杂志的编辑会成为网络上的原创作者,比如作者团队会成立一个微博群来讨论分享经验,比如杂志本身会发行网络版、手机版等等。但这些都实际上是在做慈善,是在丰富网络的专业内容,但对杂志本身而言几乎毫无价值可言,如果车主在网络上能够看到绝大多数内容,他又有何动力去花钱购买杂志呢?即使类似我说的那本业内媒体,虽然它是免费的,但读者阅读它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被关闭并不是说印刷本身花费很多钱,恰恰相反,是制作它会花费大量成本。正因为如此,它的投资人(某网站)是彻底关闭了它,并没有打算在网络上制作一个网络版。事实上,今年以后,还好有更多的平面杂志从此消失,网络时代并不会让他们自动产生一个网络版的杂志。我不敢肯定这会对中国的知识积累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一刀切的媒体产业化方式虽然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对智力积累会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也许若干年后才会显现出来,那时也许我们会有很好的网络、手机杂志媒体平台,但我们还能找到当年那些专业的编辑来做这些事情么?毕竟,他们并不像目前门户网站编辑那样编辑文字那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更专业的行业经验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