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84):广州担当粤派文化领军重任?力争成中国文化第三极
彭澎发表于南方日报,大标题和开头语为编辑所加
2010年07月05日
话题缘起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引发了我省新一轮的文化建设热潮,上至政要,下至黎民百姓,目光都聚焦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上,思考如何建设广东文化强省问题。本月2日,省委书记汪洋还专门同网友代表座谈,问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征集民间真知灼见。本专栏继续刊发我省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言,以期对文化强省建设有所启发。
为文化强省定好位、把好方向
广州有无可能担当起“粤派文化”的领军重任?广东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三极”?
彭澎
30多年改革开放,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已经多年难以撼动,但是,广东在文化上与经济实力不相称可能是容易取得共识的问题。建设文化强省的任务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认为要真正取得突破,关键是定好位、把好方向。
争做中国文化“第三极”
与京沪的“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相比,广东要打造“粤派文化”,首先是要弄清楚广东能否做中国文化的“第三极”。首先,如果说广州是中国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的“中国第三城”,那么,广州有无可能担当起“粤派文化”的领军重任?仅就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来看,除了京沪有国家级资源外,武汉、南京似乎也不让广州,成都、杭州、长沙也不输得太多。因此,广东作为文化强省,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大城市将发挥什么作用是要明确的。其次,如果放在大中华圈来看,京沪港台可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四极”。如此看来,则“粤派文化”要与“港九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大粤海文化”,这可能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前景、珠三角大都市群在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战略中重新定位的必然要求。再次,对“粤派文化”的岭南文化传统、港澳文化影响、中外文化融合等如何进行有效融合是要作文化底蕴上的梳理的。而全省各个文化圈层如广府文化圈、潮汕文化圈、客家文化圈以及环珠三角文化区域乃至海外“粤派文化”的传播等,都要尽可能容纳进 “粤派文化”中去。如果把文化强省仅仅理解为广东省行政区划管辖范围的事,那就是对文化理解的偏差了。
打造各种文化平台
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文化上有太多探索、太多领先了,但似乎都不能持久!好在文化产业可以算得上中国的一极,报纸等传媒仍算得上“中国第三极”,其他则有点乏善可陈了。建设文化强省,要在各种文化平台的打造上形成以经济实力作后盾的强势地位。首先,要成为引导中国学术潮流的理论大省、观点前沿,为此, 要有一流的期刊杂志,要有领军的理论大家,要有振聋发聩的南粤学派;其次,要成为引导主旋律、娱乐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制造大省,为此,要有思想最解放、视野最开放、观念最敏锐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影视制作等传媒系统,要有大批量能拿奖、能广泛传播、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影视作品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能上星又能受到全国观众甚至海外观众追捧的节目(从国内外来看,这是传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再次,要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世界级生产基地,为此,要把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打造成吸引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的平台,要把服务外包、动漫网游、软件设计、创意推广等形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广东从 “躯干型大省”提升为“头脑型大省”,占据产业升级的前端。
完善文化管理机制
为什么广东曾经领先的领域又落后了,这固然与全国大开放格局有关系,但多少也与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关系,尤其是与有关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怕担责任,不敢闯出一条新路,没有“试错权”有关。显然,“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已经让位于明哲保身、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保官保位、患得患失。没有开明的领导和一大批敢担当的干部骨干,建设文化强省可能只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空想。我们要在保持当年改革勇气的前提下,多一些智慧,做到收放自如、管控适当;多一些借鉴,参考海内外的经验、智囊的建议;多一些包容,只要不是异端邪说、于民无害,也就兼容并蓄一些不同意见、观点、作品和特殊人才。我们要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网络问政的宽容态度来对待文化管理;经济第一大省更有利于拿出大手笔来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资助,加大对文化艺术作品的奖励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经济强大不能成为文化弱势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文化强势的基础。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