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大四的宿舍现在已经人去楼空,毕业之后的学生们各奔东西,学有关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也一定做得相当丰满,只是这些各奔前程的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尴尬,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当下的大学毕业生,80%去考公务员,20%选择继续念书,也就是读研究生。毕业之后真正愿意立刻从事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的人屈指可数,事实上也没有太多工作可供他们选择。
大学毕业绝不是求学生涯的重点。不管学生自愿还是被迫,读研究生已然成为如今大学生不得不选的选择。理由很简单,大家都认为研究生可进可退,进可继续深造,退可找个体面的工作,可以有着更多优越感和发展的保障。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的美好时代可能已经渐渐退出了时代舞台,如今的硕士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压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也许只有研究生自己最清楚。
研究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本科毕业生现在就业比较困难,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依然会是这样的局面;但研究生就业是否就比本科生好了很多呢?事实并非如此。当前的就业难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层面,而是普遍性的就业困难。近年来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使得硕士乃至博士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留意一下近些年来的招生情况就不难发现,现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里都有扩招两个字,这两个字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一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率较之前一批下降了10%左右。盲目扩招和本科生迫不得已选择读研,已经使得研究生本身的含金量大幅度下降,优势丧失殆尽。
另一方面,传统的吸纳研究生的机构比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校,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适合研究生的岗位的数目正在逐年地下降。但是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量还在逐年提高,而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不减,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一个条件较好,适合自己生存又有利于自己的稳定发展的工作,这样就使就业的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的背后,其实也蕴含着诸多无奈。我相信现在的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极少有人是为了能够从事研究或者出于对学术的浓厚兴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在开始硕士生涯的第一天就承受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双重压力。
研究生因为长时间埋头学习,很容易心理压力过大。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关心的并非学术和专业,而是为自己毕业以后的去向焦虑,寝食难安,精神压力倍增。研究生是社会中的高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心理和认识方式受到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佼佼者,所以在人格的培养上难免会有一些缺陷。如果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良好的沟通和疏导,很容易导致研究生在人生路上的犯错。近年来,研究生犯罪的事件发生概率大增,关注解决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刻不容缓。全国高校近年来研究生因为不堪重压走向极端的例子也不鲜见,跳楼服毒的屡有耳闻。
研究生学业和生活负担超重
研究生的日子不好过,除了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之外,还得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承受学业和生活两方面的负担。当前很多研究生院都采取末位淘汰制,论文答辩资格的获得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在“核心期刊”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使得研究生在研究生生涯中不得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写作和发表论文上,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探讨和专业水平的精进。
熟悉论文体系的人都知道,中国大多数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含金量,因为这些论文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术以外的很多东西而不是为了专业研究,所以这些论文产生的途径也就基本上没有了严谨的分析研究。中国还有个怪现象,导师把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甚至无偿劳动力来使用的情形并不少见,让自己带的研究生跟在自己的课题组里打“下手”,老师变成了老板,研究生变成了打工仔,这种关系的转化实在是社会的不幸,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研究生的学习费用对于尚未真正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笔开销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业和正常的生活。过于沉重的负担之下,研究生要想过得快乐充实,几乎没有可能。
研究生年龄增长带来的压力
十年苦读之后,已经是二十四五岁,等到研究生生活结束,差不多已经是二十八岁,这个年龄对男生来说,也许并不算很大,但是对很多女生来说,这个年龄也已经是需要考虑婚姻和家庭的年纪了。就算自己不心急,家人也会不断催促,而用人单位也会因此对女研究生有性别上的歧视,严格来说,已经错过了求职建业的最佳时机。
除了这些大的方面,还有恋爱、买房等诸多压力压在研究生身上,虽然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硕士毕业后的前景却并不是那么美好,甚至可以说非常艰难。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学生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盲目考研。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那么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或者一个虚无的名誉,那么没有这样的必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研究生的学历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耀眼。
其次,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不要把培养国家优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变得扭曲,要给研究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成长。政府应该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支持,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切实转变思想,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上来。
最后,学校也要有所改变。高等院校应该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培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就业市场进行专门的研究,不要一味套用现行的解决大学应届毕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模式来解决毕业生问题。
读研究生绝不是成才和促进就业的康庄大道。研究生的报考还在一个盲目热潮的阶段,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自身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不要随波逐流,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