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子与网眼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之三)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产权市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这些问题必须要考虑清楚。
首先是对自己的定位,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这一中国市场宿疾问题上,产权市场并非治百病的万能药,我们只能解决满足一定条件的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以要首先确定能医治的“病人”范围,把符合一定症状的病人作为自己的治疗对象,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才能起到效果。
其次是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加工。要把进到产权市场箩筐内的各类信息有效分类,合理筛选,贴上标签,标出价钱,然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卖。犹如在超市里叫卖的商品,促销员在其上柜之前,一定要自己先把产品性能吃透,然后才能给消费者讲透,否则自己都没搞明白,产品也就不用去推了。顾客在每个牌子的商品前停留时间或许只有几十秒,必须在这短短时间内把他的注意力吸引住,不能指望顾客自己找产品资料去研究,对产权交易机构来说,也要练出一身超市叫卖的功夫。
三是要充分调动中介组织的作用。投资人在确定是否向融资企业投资前,要充分了解该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商业模式、市场前景、业务风险等方面知识,这些就需要有做审计的、做评估的以及法律方面等多类服务机构的参与,产权市场需要把这些中介服务机构聚拢起来,共同为投融资双方服务。但如何聚拢、怎样让大家都兴趣参与进来这些问题也需要先做好功课。
四是要保障投融资双方利益不受侵犯。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今天,市场上不乏各类打着投资或融资幌子的骗子,这也是中国市场的一个顽疾,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产权市场此时可以发挥出自身平台优势,为进场交易的投融资双方设置安全屏障,把形形色色的各式江湖骗子挡在门外——我们管不了门外的是非,但要保证门内交易的安全,对投资人或者融资人而言,产权市场的大门象征着一道安全屏障!如果今后产权市场能在投资者与融资者心目中树立起这样的形象,这就是一个莫大进步。
产权市场需要做好、也该做好的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当产权交易机构把这些基础性问题解决好后,我们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坐等投融资双方进场交易了。
北交所的增资扩股附返售权交易产品,其实就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逻辑理念构建出的一个方案体系;或者说,是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开出的一剂融资方药。
这里先给出它的定义:所谓的增资扩股附返售权交易(简称“增资附返”),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北交所来发布增资扩股的信息,以北交所认可的方式来确定投资方,并约定在一定时限和条件下,投资方有权以约定价格要求企业去回购认购股权,或要求企业的控股股东购买其所认购股权的一种融资交易行为。
方案实施的过程,就是北交所事先对项目设置一定的进场标准,然后组织各类中介机构对进场的融资项目进行遴选,挑选出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后,北交所即针对性向投资人进行推荐。为了保证项目的可靠性,增大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北交所要求融资方对该项目股权做回购性安排,即在投融资双方交易成功后的一定期限内,融资方必须回购投资人手中的股权;而为了保证交易安全性,北交所还赋予投融资双方设置交易保证金与交易担保机制的权利,从而最大限度投融资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增资附返”交易所适合的对象并非市场上的全部中小企业,它只是针对一少部分企业而设计——可以认为是前文所提到的、已上到“高中”阶段的中小企业。满足“增资附返”条件的企业必须是有一定市场规模、一定盈利水平的企业,所以那些盈利微薄甚至生存艰难的还在“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的企业是不符合进场条件的。
“增资附返”与产权市场传统做法相比的最大改进,就是制作出一个 “企业筛子”,通过设定筛子上“网眼”的标准,把进场的中小企业重新筛一遍,细分出符合标准的企业,然后贴上标签,集中北交所的优势火力进行重点推荐。
可以看到,实际上“增资附返”交易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已与传统资本市场(从证券市场到OTC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对接:证券市场与OTC市场所服务的是市场上的顶尖企业或上中游企业;而产权市场的这种针对性安排,则服务于位于中游或中下游的中小企业,由此来共同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