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投资经适房利润率不高,不过收益较为稳妥。但是政府对于经适房销售过程的全程甄别审批,导致项目周期拉长,经适房又会陷入资金周转缓慢的困境。 虽则如此,保障房还是成为实力派开发商的秀场。目前首开、天房、保利、北辰等国企纷纷表示将在北京加大参建保障房的力度,广州则有国企开始尝试自建保障房,福星惠誉、百步亭等本土一线房企成为武汉保障性住房主力。 一方面是政府‘逼迫’国企来做,另一方面,不少大型房企借此向政府示好。让开发商感觉两难的还在于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般来说,保障房并不属于商品房范畴,二者并无冲突。然而保障房对商品房潜在需求的分流毋庸置疑,更尴尬的是,“开发商参与建设保障房,政府却想着用保障房作为手段来调控商品房,等于说让开发商自己割伤自己,政府需要平衡好这种关系,否则难以调动开发商参建的积极性。 2008年年底,受政府9000亿元保障房投资计划的刺激,碧桂园、凯德置地等房企都曾“热恋”保障房。“如今各地出台的都是指标性的数据,难见政府投入的资金。如何找到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的平衡点,将是各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中建国际2010年将投逾26亿建保障房;7月7日,绿地集团与上海市嘉定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斥30亿建上海保障房项目,这是最近爆出又一大宗房企参与保障房的新闻。有迹象表明,新政下商品房受到打压,越来越多房企把目光放在之前为鸡肋的保障房身上,6月中旬万科就参与南京保障房建设,规模达400万平米,保利、龙湖、招商等企业都表示过将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
由于保障房与商品房“争食”的现实又让开发 商对其“爱恨交加”。自2006年开始,房企纷纷大举转战保障房开发,背后隐藏着一定的“玄机”。其实“资本囚徒”盖保障房,一半是为楼市政策调控所逼,由于商品房市场受到政策调控,而保障房市场受到政策支持。另外一半是受房地产发展趋势上迫,尤其是在商品房成交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障房资金周转速度快的特点就成 了吸引开发商的最大优势。其他原因是保障房开发,房企具有一定“任务”关系和“亲近”政府的目的。
首先,由于目前房地产商品房市场陷入僵局,政府大力发展保障房,在此背景下,开发商对保障房的态度正在发生巨变。尤其是保障房在楼市的比重可能越来越大,大型开发商无 论如何也得先抢占地盘。其次,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房的投入力度,参加保障房项目开发是房企避险的绝好去处,虽然保障性住房利润率低,通常仅在3%-4%,但在房地 产宏观调控之下,不失为一个安全的经营模式。相对于普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的建安成本较低,宣传和销售费用不高,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 。更重要的是,保障房的周转速度快,能够加速开发商的资金周转。
再次,保障房开发是利国利民的市政工程,房企参加开发是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的表现。不仅可以快速提高房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利于提高在房企之之间竞争的知名度。最后,保障房是政府项目,是“亲近”政府关系的一个公关手段,向政府示好。况且,未来在拿地和项目开发及税费等融资方面具有优先照顾和优惠政策,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授信, 对资金的压力较小。另外,房企资金紧张时,可以用保障房土地进行融资“圈钱”。
所以,在楼市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之下,保障性住房对房企而言,虽然利润很低但却不失为一种安全策略。而这种房企加大保障房建设的趋势,也有利 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房价早日回归理性。由此看来,在商言商的开发商并非出于道德“扶贫”才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而是在房地产政策调控趋紧、开发资金来源新渠道以及保障 房本身具有的比较优势吸引下的趋利行为。换言之,不是开发商主动选择了保障房,而是政策格局调整让开发商被迫选择这条路。
保障房的开发风险小,资金投入小,销售客户比较集中,销售款回收容易。但是利润小,获利低。毫无疑问,保障房开发有房企加入可谓是具有“一箭三雕”之功效。政府出土地出部分资金,开发商出部分资金和开发建设及报建等,并且价格是有政府和开发商根据购房者购买能力而确定。这样一来。政府完成了保障房开发和市场供应计划及完成了业绩,而开发商参加开发不仅得到了名还获得了利。
作为购买保障房的购房者,满足了购买需求,减少了购房成本和解决了居住问题。保障房开发有国企和上市实力房企最合适,首先,具有房地产开发经验,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口碑和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其次,具有雄厚的资金力,可以保证保障房开发准时完工和产品质量及交房时间。最后,以往开发过的产品无质量瑕疵,公司无外债等,保证产品安全和资金到位,避免出现保障房开发停工和被银行抵押的风险。
目前房企进入保障住房开发主要是以限价房为主,因为限价房土地可以进行抵押到银行融资,并且可以通预售减少资金的压力。其次是限价房的价格有开发商确定,并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上市交易。最后,限价房的利润比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廉租房大。
其实,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廉租房应该可以引进开发商进行“联合”开发,或者说有开发商“代建”开发,政府出土地,而开发商负责开发和报建及施工。利润分配根据获利的情况,例如各得五成,或者是4/6开。所以,开发商采用“代建”的形式参与保障房的建设,除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投入的资金压力之外,其实,对开发商本身也是一大好事。
建保障性住房仍然会拉动经济,因为保障房也是住宅,照样拉动从水泥到窗帘各个产业,实际上还拉动更快,因为高端 物业经常空置率比较高,业主买了也不装修。但保障房的买家往往买了房就装修、入住,这对经济的拉动更快。虽然建保障房政府只允许你最 多只有5%的固定利润,但如果不占用投资现金流,在今年这个市场形势下,5%的利润也已经很不错了。
“代建制”模式即资金和土地等均由政府投入,开发商只输出技术与管理,以此来收取管理费用。若依此实施的话,意味 着开发商几乎毫无风险,虽然利润不高,但却是稳定的一笔生意。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比较低廉,广受市场欢迎,销售前景较为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房销售往往采取定向安置、政府回购等方式,有效锁定了市 场销售风险。
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尽管利润率不高,但供应群体明确,需求量大,因此项目风险小,利润稳定。在开发保障性住房时,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仅需两成,其余可由贷款完成,实际资金利润率因此可以放大,相比目前的商品房市场,显得更为有利可图。但是,保障房建设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政府提供优惠的推地政策,并对建设前期的征地、拆迁进行支持。除此之外,关键 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在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商的资本进入。
未来房企大批进入保障住房开发是不是度过政策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尽管主要由国家推动,但是现阶段,开发商仍然是保障房建设的主体。事实上,即便开发商不主动参与,但保障房建设也已经成为大部分房企的必由之路。因为住宅用地的70%都用于保障房和中小套型商品房,而且 商品房用地也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只要拿地开发,基本上绕不开保障房的建设。所以,明智的开发商转向保障房之路也就是必然的了 。
毫无疑问,未来保障房开发会出现富力改金沙洲限价房为商品房地,佛山限价房变商品房卖的违法“勾当”,但是,绝对不是房企以后重要的利润点。因为开发商瞄准保障房必须遵循法律监督的程序轨道,拥有公权力的相关政府职能机构也应一同接受监督,防止保障房异化成“圈钱运动”可靠机制。另外,政府开始监督保障房的开发建设,并且制定措施.
房企转战保障“吃软饭”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