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评判社会众相千件有余,键盘敲打之下文字有数百万之众。然而当今天看到这样一幅景状之时,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唯一庆幸的,就是悲剧并没有发生——“事情已经在派出所解决了。”
为讨工钱而欲跳楼的女子是不是真的在作秀,我们无从知晓;而对于围观群众为何会因为要看一场“热闹”而煽风点火鼓励女子跳楼的问题,不少博友则已做出了中肯的评析,笔者权且只有以问看答。
人性冷漠折射出来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快跳啊,不跳不是英雄”。如斯精短且富有煽动性的语言,是多么令人震撼,其背后的人性冷漠远甚于讨薪的悲剧。讨薪固然可悲可悯,但是,笔者相信,在法制日渐健全,以及民意诉求逐渐被执政者采纳的今天,讨薪妇女必定能在司法机关的帮助下拿到被拖欠的工资,欠薪者也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部分国人的冷漠却无法医治,它所折射的依然是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千百年来被一部分国人所固守的人性恶。 “人之初,性本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关于人性善的警世通言随处可见,尤以儒家为甚。因而,在今天,我们依然不厌其烦的在国民教育中向孩子们灌输祖先们的文明规训,在日常生活乃至对外交往中,反复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繁荣历史,并以此沾沾自喜。在我们以先辈以善为立世基本为荣的同时,部分国民的冷漠却再次向人性善提出挑战。(禹海君)
鼓励跳楼折射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这些年,跳楼讨薪的事儿越来越多,无数事实和现实范例已经推动公共社会作出下意识的价值判断:跳楼并非真跳楼,而是一种维权甚至是作秀的手段。或者,有人跳就有人救,媒体跟进,政府介入,最终跳楼皆大欢喜。既然如此的话,“围观”的心态似乎也就失去了道德的原罪。所以,对于围观跳楼的人群来说,这种天然滋生的不信任感,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围观”和“起哄”的快感。当前,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信任危机都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不敢伸手扶老太、捡钱被当被告、“想跳就跳”……都是如此。面对这般极端案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城市的疏离和人文精神的渐行渐远,而不是对个体另类的嘲弄和攻击以及对道德的过度担忧。(陈一舟)
煽风点火折射出来的是文明的缺失和社会的污浊?
在上述心地冷漠、麻木者的眼里,一切与自己无关的人间苦难都成了难得的风景。其实,平日里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不管是火灾车祸,还是吵架拌嘴,总能见到一些喜欢“看热闹”的人围成一圈看热闹,有的甚至在一旁煽风点火,世风日下无不令人心寒。其实,这是社会从众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和“无罪感”,因此个人做坏事会变得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都会发生在一些明显违背原则、悖逆道德、甚至违法乱纪问题出现时。它导致很多不文明(包括不道德、不守法)行为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甚至风气……(物语老竹)
博友言之凿凿、语之谆谆,可谓通透洞明、无懈可击。然而笔者再问:设若那名讨薪女子果真从楼上飘然而下,那些现场围观者还因为看了一场“戏”而笑得出来吗?——既然戏非真戏、人非真人,我们有何必非要急于给出一个是非的定论呢?!
(李吉明2010年7月22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