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会小会讲“产学研相结合”,时时刻刻强调“技术创新”。
但是产学研相结合诞生的技术创新硕果就一定是芬芳的喜悦吗?
不,决不尽然!
在目前的情况下,它或许还将遭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怀才不遇的苦涩。
纵使自主技术创新硕果累累,如果不正视自主创新后期产业化面临的困难,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那么各方沿着产学研这种充满希望的有效模式追赶世界列强先进技术的信心,就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挫伤!这是关系到我国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翻读近年来的汽车媒体,不难发现一些通过产学研技术创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MT(自动变速器)、ABS(刹车防抱死系统)、ESP(车身电子稳定装置)、安全气囊等产品,在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后,却纷纷陷入了配套难的问题,只能在孤芳自赏中日益憔悴。
为何?因为老跨们在中国建立的合资工厂,多半只会采购自己相对固定配套体系中的汽车零部件。
除了直接从海外进口,他们还早在谋求中国市场巨大蛋糕的规划之初,就安排了自己的零部件如影随形地跟随进入中国安营扎寨,提供配套。
只在配套能力跟不上的时候,他们才会选择一些诸如玻璃、后视镜、橡胶件、保险杆等附加值并不高的国产产品。但像先进的汽车电子、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变速器和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还是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决不容许别人染指。
而由于各个细分市场竞争全面铺开、拼杀白热化,被“不断提高竞争力的要求”压迫的快要喘不过气来的自主品牌,他们虽然为自主创新技术逼迫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巨降、吐出高额垄断利润而欢欣鼓舞,但到头来“出于性价比的考虑”,仍然把绣球抛向了兼具品牌和性能优势的外国同类产品。
在难以得到整车厂的认同、大批量配套无望、市场迟迟不能打开的情况下,自主技术创新的AMT、ABS、ESP、安全气囊等产品只能委身于发展空间狭小的低端配套区间,步履艰难的蹒跚前行。
就这样,自主技术创新,前有技术壁垒,后有配套烦恼,产业化难以顺利实现。
在专家学者流血流汗,夜以继日地研发出先进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大功告成的时候,却不得不面临这种别样的苦涩。
一些突破跨国汽车巨头垄断限制的自主先进技术产品在媒体欢天喜地的渲染、并誉为大长了国人志气的背后,其实别说受到了国内整车厂家的普遍青睐,事实上有时就连分得一点配套的额度也难上加难。导致拥有先进自主技术的相关单位今后如何维持生存成了问题。要知道,没有来自于大规模商业化利润的支撑,前期研发试制的巨额投入就难以迅速收回,产品性能和品质持续改善也就难以为继,最后投入的大量研发资金就如同打了水漂。
整车厂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或许还有希望有朝一日或多或少的用在自己的车型上,那本土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发起的产学研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呢?
如此一来,怎么能激起相关单位、企业,特别是本土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民营企业对其他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热情呢?这又怎么能快速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核心竞争力呢?
无独有偶。在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研发方面,这方面的问题也已初显端倪,应当引起注意。
尽管眼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纷纷不惜入巨资,期望培育打造跨省级、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的产学研联盟,毅然决然地誓要创新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时刻,我国的一些大型汽车企业却转而把先期合作的宝贵机会、后期配套的巨大空间让给了海外相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报载,国内一家主流车企已经选择了美国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作为自己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的合资方,据称要在磷酸铁锂电池的产业化上形成突破。
而另一家不大不小的车企也在近期频频造访日本,据说要去寻找先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给它们合作的机会,并把它们引入到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较快地“成功”推出自己的“自主”电动汽车!
这种局面怎么不让人担心?!
照此发展下去,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未来产学研技术创新的硕果,很难不说会重蹈自主创新技术AMT、ABS、ESP“配套困难”、“无人问津”、“怀才不遇”的惨痛覆辙。
遏制和改变这一局面,唯有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商讨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在持续调动相关参与方自主研发积极性的同时,减少其投资风险。让自主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税收、信贷、融资、土地、配套、补贴等方面能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
总而言之,自主创新技术,不能让其“养在闺中无人识”无奈地做怀才不遇的孤芳自赏;更不能让其在成长期中被跨国公司打压而窒息夭折!
花大力气自主技术创新出的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需要国家政策、行业政策为它们解除产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
自主创新 为何遭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涩?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