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于2008年7月印发《广东省市厅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不久前,广东省委第十届七次全会投票表决5名表现优秀的县委书记为市厅级党政正职。这是对干部人事制度及官员考核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也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形势下为激励基层党政干部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之一。这样的制度设计,执行好了,会给基层工作带来新的促进,激励县委书记们立足本职、安心工作,努力把县域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味,那就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
引发新一轮“升格”热
县委书记可享受厅局级待遇的制度设计出台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安武警部队的升格热不断升温,一些政府部门接连提拔一茬茬的干部,公安系统积极为内设机构和派出所“高配”,消防部队也在忙着逐级升格,一些事业单位也向上级提出了升格的要求,伸手要官、争取待遇、互相攀比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几乎是人人提拔、个个升官、皆大欢喜,有些甚至到了“工作没人做、利益个个争”的地步,演变成为一出要官位、讲待遇、争利益的闹剧。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引发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的“升官”热潮,不但党和政府的组织原则、人事制度将遭受极大的破坏,就连整个社会秩序也会因此而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
“政绩”意识主导一切
有了政绩就可以换来高官厚禄、换来厅局级待遇,这将使相当多政府官员目前已经畸变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更加扭曲,一些县委书记因此可能会一切围绕政绩、一切服务政绩、一切为了政绩,导致工作迷失方向、偏离轨道、阻碍大局,个人奋斗目标大于地方发展规划,表面统计数字重于工作措施落实,年度考核结果压倒民意民利民生。因此,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考核体系是否全面细致,考评结果是否唯实公正,都将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实际效果。
为提高考核成绩弄虚作假
过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仕途升迁,不惜弄虚作假、编造数字,使当地的GDP充满水分和泡沫的现象并不鲜见。实施县委书记直升正厅局级的制度后,这种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一些县委书记由于本地的资源状况、人文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后劲的局限,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来提升政绩、实现目标,但又不想错过加官进爵的机会,就会通过在考核指标、统计数字上做文章,争取使自己的任期考核结果排名靠前,谋求“一步登天”的晋级机会。
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不平衡心理
如果目前我国的“市管县”的管理体制维持不变,县委书记直接晋升正厅局级,就会产生责权利倒挂现象,在官员之间产生新的不平衡心理。一些原来担任县委书记的干部当年为县域经济发展付出艰辛努力、做出重大贡献,在经过选拔推荐、严格考核等组织程序后,好不容易才晋升为市级副职或副厅级领导干部,而现在的县委书记,也许付出的劳动并没有自己多,作出的贡献也没有自己大,却可以通过这样的制度直接晋升正厅局级干部,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难免会在内心产生不平衡的心理,这对于干部队伍的团结和合作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大量的越级提拔也不利于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
对广东省这种干部人事制度创新,我们不要急于否定或肯定,也不应立即全面推广,而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权衡利弊,总结得失,改进完善,使之能真正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要求,为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