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0-89):北京养老一条街是商业地产的新卖点?
彭澎
不少老人反映,养老生活枯燥,每天除了喝喝茶、逛逛公园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娱乐,不像年轻人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就连看电影也都是一些年轻人的题材。满城都是年轻人的娱乐场所,可就是没有老年人娱乐场所,除了公园,老年人还能去哪消遣?
日前,北京首条“居家养老服务一条街”正式落成,该街集纳日间休息、餐桌、家政服务、理发、电器维修等助老服务功能,全部接受养老服务券“结账”。据了解,“养老一条街”不但有棋牌桌、各种报刊等,还配备了足底按摩仪、红外线烤灯等理疗设备。据介绍,开街后可以向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中医养生、午间就餐、文体活动等九大类服务,未来街道还将陆续将餐饮企业纳入签约合作商户范畴,使区域内实现养老券通行无阻。这些签约服务商涉及家政服务、餐饮、家电维修、理发、洗衣、居家维修等项目,几乎囊括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服务范围将辐射东直门街道10个社区的所有60岁以上老人。在这些商铺购物或享受服务时,老人不必用现金买单,全部可由养老服务券结账,还可以在所有商铺享受8折优惠。
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条街”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呢?我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一条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社区、街道通过在邻里之间发展一些适合老龄人的服务项目,就没有必要集中建设什么“一条街”之类了。市场失灵,只好政府补位。没有政府出面,很难建得起这类“一条街”。它的借鉴价值有二:一是要重视老龄人生活需要,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特征,多安排一些老龄人的服务项目,让商家关注这种夕阳产业的商机;二是如果市场和商家不能提供这类服务项目,政府就要补位,引导有关发展,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开绿灯,建设“一条街”之类项目,并促使其生存下去。
对于“养老一条街”,我最担心的是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建设起来了,那么,收费是否老龄人能接受,如果老龄人能接受,市场能否接受。商家如果不能赢利,则这类项目难以持久。因此,必须有相当的购买力支撑。北京“一条街”辐射10个社区,多少户老龄人口能支撑这么“一条街”,最好有商业模式可供借鉴。
建设“养老一条街”肯定需要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成功。“养老一条街”是在原商业街模式上进行整治改善升级,还是利用旧城改造重新定位?对拆迁户怎么安排?对此新旧城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其他城市也可以在某个街道经过市场调查,在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养老一条街”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可能因各地城市的条件而定。如北京城市区域较广,广州城市较紧凑,加之生活习惯不同,南北差异要充分认识。最好是了解各个城市老龄人的真实需求,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老龄人服务方式。或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可在对付老龄社会到来方面向全国提供新的经验、新的探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