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祁隽藻
新疆广播电视报社
2010年07月14日
电视剧《天地民心》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该剧讲述了晚清一代名相祁隽藻传奇的一生。据史料记载:祁隽藻(1794—1866年),字叔颖,号淳甫,因避讳穆宗载淳之讳改号为实甫,山西寿阳平舒村人。祁隽藻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22岁中进士,曾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正一品),是当时晋人在朝中居官最高最久者。他曾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授课,所以,人们称他为“三代帝王师”。
天资聪颖敏而好学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初四,祁隽藻出生在北京城南宣武门外铁门官舍,当时其父祁韵士正复校文渊、文源两阁《四库全书》。祁隽藻自幼聪明过人,4岁开始识字,6岁入家塾,10岁写作文,被誉为神童。12岁时,祁隽藻赋《草春诗》以见志。嘉庆九年(1804年),他的父亲祁韵士任户部郎中,因宝泉局库亏铜案发,被牵连而无辜治罪,祁隽藻随侍狱中读书,后祁韵士被发配伊犁,他和母亲、兄弟回山西寿阳平舒村老家。
祁母刘氏为把儿子们培养成人,先后特邀名师为其讲解诸经四书。母亲对祁隽藻的学业要求相当严格,据说祁隽藻15岁时参加县里的考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中了秀才。当祁隽藻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却说,学无止境,你刚中个秀才就如此得意,向人炫耀,日后还会有什么大出息。祁隽藻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自此不再自满。此事后来被传为佳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给儿子写信,勉励他努力学习,就引用了这段故事。
祁隽藻18岁中举人,22岁时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因成绩优异,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其父在嘉庆二十年逝世,守孝3年,到嘉庆二十四年四月才获得散馆一等第二名,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祁隽藻踏上了仕途。
倡导禁烟保奏贤良
道光十四年(1834年),祁隽藻因母亲逝世回寿阳老家守孝,其间著《马首农言》。道光十六年,守孝结束回朝。次年,调任户部右侍郎并简放江苏学政。到江苏后,祁隽藻奉旨禁烟,撰写《新乐府》三章,刊示各地,痛陈鸦片烟之害,对当时的禁烟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光二十年(1840年),祁隽藻奉旨和刑部侍郎黄爵滋赴福建视察海防建设及禁烟事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上书道光,提出大量切中时弊的建议,得到道光的认可并颁旨施行。二月,补授兵部尚书。七月,英军进犯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邓上折报告并保奏立功将士。但朝中的妥协派却污蔑他是虚报战况,欺瞒邀功。道光命祁隽藻核查厦门战况,通过调查,祁隽藻用确凿的证据证明邓廷桢所奏属实,从而揭露了妥协派的污蔑,保护了抵抗派的将领们。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祁隽藻主持户部筹办恢复海运。次年,海运恢复,从此海运成为清朝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也使京城供养的困难得以解决。1849年,祁隽藻任上书房总师傅,同年奉旨会同陕甘总督琦善查办已革职的岷州知州陈昌言揭发总督布彦泰案。经核查,陈昌言所奏为诬告,祁隽藻上奏皇帝降旨遣戍陈昌言到新疆充当苦差。
一朝重臣因病退休
道光帝去世后,咸丰帝即位,授祁隽藻为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为清朝内阁主官,正一品,是最高品秩文职官员)。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广开言路,采纳百官谏言,锐意图治,罢免了穆彰阿、耆英、琦善等对外妥协的大臣,起用了林则徐、姚莹等名臣,任命祁隽藻为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户部事务。祁隽藻成为当时左右枢务的重臣。
咸丰二年,祁隽藻爵太子太保衔。就在这一年,咸丰对主要官员政绩进行评估,他评价祁隽藻:“在军机处行走有年,实力匡襄,殚精竭虑。自军兴以来,夙夜在公,勤劳备著。”祁隽藻多次向咸丰帝提过建议,当时有人奏请开厘捐,他认为厘捐有损百姓利益,不宜开征。有人提请铸大钱,他上奏罢铸。他事事以国以民为重,对咸丰帝影响很大,为维护清朝政局稳定起了一定作用。
咸丰三年正月三十,祁隽藻六弟祁宿藻在太平军围攻南京城时,因守城劳瘁呕血而殒。祁隽藻得知后感愤时事,旧病剧增,屡请假医治,但效果不佳。当年秋季,他奏请咸丰帝允其致仕(即退休)。
贤臣学者能诗能书
祁隽藻为官一生,受过皇帝奖赏20余次,受赠物品达百余件,被世人誉为晚清一代名相。在他逝世后,皇帝予以极高评价:“予告大学士祁隽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晋赠太保,谥文端,照大学士立赐,入祀贤良祠。”
祁隽藻不仅是晚清一代名臣,还是一位著名学者。他撰写的《马首农言》是在深入研究气候、耕作、水利、畜牧、赋税等情况的基础上而作,是清朝后期一部重要的区域性农学著作。他精通经书,提倡汉学与宋学并重,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身体力行。他曾组织学者校刊过《说文系传》和《朱子小学》,编纂过《春秋左传读本》,著作有《曼九亭诗集》、《祁大夫字说》、《皇朝谥法考》、《京口山水考》等20余部。
祁隽藻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集诗3000余首,自编《曼九亭集》12卷和《曼九亭后集》12卷,被人尊称为道光年间诗坛领袖。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道劲,自成一格。
(据《中国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