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祁隽藻
时尚读物 | 时间:2010-07-19 03:20 | 发布人:孺子牛aaaa | 来源:21CN
祁隽藻,字叔颖,号淳甫,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他生于乾隆五十八(1793)年,历经乾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于同治五年去世,终年74岁。他22岁中进士,曾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正一品),并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授课,被人称作“三代帝王师”。
7月16日,随着40集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在央视八套播出结束,一代大儒祁隽藻悲壮而传奇的一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那么,历史上的祁隽藻到底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为后人留下哪些可鉴之处?连日来,记者来到祁隽藻的家乡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探寻他非凡的人生。
官居一品寒舍几间
车出寿阳县城,一路向东,大约走十五公里,就是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祁隽藻的家乡。
7月14日,记者在当地有关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位于村中的祁氏祠堂。平舒乡文化站站长王银海正和两名村民,打扫杂草丛生的小院。平舒村向西,不足一公里处,寿阳县投资近三个亿,结合周边景点规划的祁隽藻故里景区已是楼台亭阁、山环水绕。受电视剧影响,连日来,已有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游客纷纷在此驻足。
《天地民心》中,祁隽藻家中贫寒简朴。现实中,村中祁隽藻的故居,也只是几间陈旧的黄土砖瓦房。
道光年间,祁隽藻官至户部尚书。朝中奸邪诬告祁隽藻在老家打造“祁氏宫殿”。道光皇帝得知后,派人暗暗探访。钦差大臣来到平舒村后,周边方圆十里并未看见大兴土木的迹象。向村民打听,钦差确认没有访错地方后,悄悄来到祁家。此时,一位老太太正在碾子前磨面,衣服上满是补叮
“您是祁大人的母亲?”得到老人肯定的回答后,钦差大臣不敢相信,“您平日就这样艰苦?”老人微笑着告诉他,祁隽藻是大官不错,但他的母亲不过是一名普通农妇,没有家奴,自耕自食。
曾经官居一品的三代帝师,四朝重臣,正是凭借清廉的操守,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并将美名流传至今。
“井沉金砚”看祁氏遗风
电视剧中,祁隽藻任职通政使司副使时,曾受命前往苏浙闽三省,严查私贩鸦片。其间,两江总督保胜二门外小厮倪二自称受他家女主人委托,将一个玉镯送到祁隽藻官船上。留下礼物,倪二便匆匆下船离去。祁隽藻无奈嘱咐家人,“以后有机会,还给保夫人”。
剧中的情节是否属实,无法考证。但现实中,寿阳百姓至今口口相传着祁隽藻“拒腐不染”的故事。咸丰年间的一天,广东一位祁隽藻的门生、上了年纪的官员送给他一块端州石砚。一块石砚,乃属文房四宝,祁隽藻欣然接受。但长期的磨砚中,石砚竟然露出了金黄色的本来面目,祁隽藻这才发现自己无意间收受的物品居然是黄金制成。可这时,那位上了年纪的门生已经去世。左思右想,祁隽藻最后将石砚投于一处水井。
祁隽藻的后人,同样保持了他的遗风。63岁的祁桂珍,是祁隽藻大哥的第五代后人。1962年,她在战争中颇有功勋的父亲回到平舒村,村里看见他们一大家挤在一起,特批他给儿子们另选宅基地。“但父亲坚持,这是对他满胸奖章的玷污,决不同意。”祁桂珍说。
“夜救寒女”的民间版本
《天下民心》中一段“夜救寒女”的戏,让多少观众为其感叹:雪夜,父母双亡的京城女孩菊花饥寒交迫,晕倒在祁隽藻家门前。祁隽藻和家人发现后,将其收留。
在平舒村的采访中,当地的许多百姓,对祁隽藻“夜救寒女”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道光十七年八月,祁隽藻简放江苏提督学政,九月到任,学政府位于江阴县。晚秋时节,祁隽藻乘轿正在赶路,忽然有人来报:“轿前有一贫寒女子拦轿行乞。”祁隽藻立即命人落轿,只见一女子跪于地上,蓬头垢面。细细问过,祁隽藻才得知,女孩名叫刘菊花,南昌府新建县下湖村人。她家中本就贫寒,不料父母又吸食鸦片,染上毒瘾,双双离世。祁隽藻闻言,见女子无以自养,顿生恻隐之心。这时,旁边的夫人和张穆(祁家姐夫的兄弟)也劝其“何不留她做内侍”,祁隽藻当即应允。
采访中,祁隽藻的后人、平舒村祁学林说:“祁大人的后代,如今有在北京、上海的,也有将生意做到美国的,但他们不忘祖上遗风,不时拿出钱物,帮助他人。”
祁学林的爷爷,一度因勤俭持家,成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寿阳一带有名的富户。但他不论是对仆人还是干活的长工,都很关心。祁学林至今记着爷爷的教导:“你哄人家的肚皮,人家哄你的地皮。”
拾遗民间传唱后人
电视剧中,编剧根据剧情需要,对祁隽藻传奇的一生大多描写的是“淮南会匪”“整饬吏治”“安民天下”等大事。在寿阳民间,流传更广的,则是祁隽藻断案如神、情系百姓、关心民生等故事。
道光十二年春天,寿阳一带久旱逢雨,道光皇帝连连降旨,募集数万牛马车辆,在京城大兴土木。乡人求到祁隽藻门前,他知道凭着一己之力难以改变朝廷的决策,便安排人们将车辆全部涂上油彩。之后,祁隽藻邀请道光前去工地巡视,借机评价那些彩车“如此花花绿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道光皇帝一气之下降旨,各式彩车“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
提到茴子白,山西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华北地区种植茴子白正是祁隽藻和其父亲的功劳。祁隽藻父亲祁韵士遣戍伊犁期间,路经兰州,发现回族人桌上,每餐必有一种“包头菜”,被称作莲花菜。祁韵士回到山西前,便设法了解种植方法,便携带种子归乡。谁知,该种蔬菜在寿阳一带生长旺盛,颇得百姓喜爱,他们将此叫做“回回菜”。道光十六年,祁隽藻著作《马首农言》完成时,他将该菜的习性、播种方法等收录其中,命名为“茴子白菜”。
祁隽藻一生从政,既深得嘉庆、道光、同治、咸丰等清帝的倚重,更赢得民间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