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改革让人难言喝彩
今天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从今年起到2012年,广东计划引导和鼓励180万名左右的本省户籍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融入城镇,到2012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7.5%。 (8日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6/08/content_1145065.htm
一直以来,传统户籍制度因为存在多种弊端而备受诟病,改革的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社会越来越开放、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的今天,异地打工者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受到的困扰越来越凸显,人们对于户改所寄予的热情和希望更是越来越浓烈和迫切,因而,广东省的户改之举无疑格外令人关注,让大家看到了破冰的曙光。
不过,细看实施方案就不难发现,其“积分制”所设定的学历、技能、贡献等考核指标,实际上就是“优秀人才”准入制。环顾其他正在试水城市的做法,同样无不如此,如去年底北京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出台政策,市级优秀农民工如为高级技师、高级工或全国劳模,有望根据本人意愿落户北京;上海也只有少数被评为“优秀农民工”者才能沐浴到户籍的阳光。
人们之所以痛恨旧的户籍制度,是因为一些原本并无关联的权益和福利与之捆绑在一起,造成了人为的群体歧视和社会不公。改革户籍制度,就得打破这种不公,将那些权益从户籍上剥离。可目前各地试点中厚此薄彼、论优排劣的做法,并不是从这一立场出发,而承袭并放大了等级观念,以一种不公代替另一种不公,甚至制造出新的不公。
规定只有凤毛麟角的优秀者才能落户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群体性歧视。户籍向极少数优秀农民工敞开大门,看似体现了社会公平,实则是一种伪公平,庞大的普通打工者群体在为建设城市出力流汗,为什么就不能享有那些基本保障呢?显然,这种丝毫不触动户籍制度原有痼疾的改革,并无多少现实和普遍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此举意在集聚农村的优质人才资源,岂不是挖农村墙脚,让农村更弱、城市更强,进而扩大城乡差距,加深城乡鸿沟?国家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该往哪走?统筹城乡发展又如何谈起?
因此,这种明显带有歧视色彩、有失社会公平理念,并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户籍制度改革,真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能谨慎地给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