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时政的观察 (2010/6/8)
高房价不是问题,但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过高了就是问题,那就是高房价有问题了,但解决方法不应是就房价谈房价,而应该解决房价高背后的问题。本博的观点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政策是高房价幕后推手。收紧按揭等金融政策的调整肯定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巨大,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进一步收紧金融政策的压力很大、呼声很高。
今日最值得关注的时政资讯是富士康对继续加薪的表态,以及各地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商品涨价的原因既来自综合经济因素,也来自综合社会因素,这次加薪潮这么突出而鲜明,席卷全国,应该是经济过热与社会进步的共同作用。
加上前一阶段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消息,也不应该单从生产、供应等经济因素来看,也应从中看到社会进步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高以后,农产品生产者获得合理利益,对提升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有利,对大吃大喝有抑制,浪费粮食就少了。
劳动力和农产品作为基础商品,它们的价格上涨在计划经济眼重简直就是洪水猛兽,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维持计划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严重压低劳动力和农产品价格。但是,劳动力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升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节约能源,促进减少排放,都是劳动力和农产品价格上升能带来的理性进步。
劳动力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全面的通货膨胀?那是工业化低水平时代的逻辑。中国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效率极高,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而劳动力和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很低,必然表现为不同的价格规律。因此,提高劳动力和农产品价格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反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商品亟待涨价,那就是货币价格。四万亿刺激计划实际上是把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投放到效率最低的领域——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只有提高资金价格才能提高投资质量,才能提高投资效率,才能促进资产合理优化配置。
当然,提高货币价格也是反通胀的最有力措施。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房价不大可能随三大基础商品价格上涨而上涨,而房价收入比的下降完全可以预期。
有人说,中国经济调控面临两难,其实是被所谓的经济数据所迷惑。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十年前,我们清楚地知道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消除三大差别:所谓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尽管依靠计划经济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今天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应该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这个目标,而不应失去社会发展的目标。
中国有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财富和经验积累,完全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只要向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经济调控一定会取得成功。所以,现在不是面临“两难”的问题,而是创造“双赢”的难得的大好时机,这一次转型时机把握的好,十二五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社会进步发展的局面值得乐观期待。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