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承认并巧妙利用人性的自私
一、承认人性的自私,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员工
每一个管理者,在要求别人无私奉献的时候。请你首先问一声自己:“你自私吗?”回答是肯定的。
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承认人性的自私,不要妄想改变人性的自私。这个道理是非常浅显的:如果你连自己的自私都无法改变,就不要去要求别人改变自私。更何况,人类自诞生以来,其自私的本性已经延续了几百万年。可以说,没有个体的自私,就没有整体人类社会。
请记住:当你自己都无法修炼成圣人的时候,请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被管理者。
所以,你不可以改变的是人性!而你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管理法则。
如何改变管理法则?那就是要让管理法则顺应人性的自私,满足人性的私欲,让人性的自私与管理的目标方向一致。
二、巧妙运用人性的自私
1、一则故事:
坐落在风景宜人的郊外的天然水库,每年夏天自然会吸引大批游泳爱好者趋之若鹜。由于水库是这个城市自来水的唯一水源,因此,管理者就在库区遍地竖起“禁止游泳”的牌子,并且加强巡逻,但效果一点都不好,游泳者变着法子偷偷到这里来玩。后来,管理者改变方法,撤销了巡逻制度,换了公告牌,上面写道:“您每天使用的自来水全都来自于这里。为了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需要保持这儿的清洁卫生。”结果可以想象,来库区游泳的人慢慢绝迹了。
为何同样是水库管理,只是换了块告示牌,就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因为它把人性的自私与管理的目标做成了一条方向一致的直线!
2、管理法则若能巧妙利用人性的自私,就能驱使人们去自觉执行,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监督。
在上边的例子中,“禁止游泳”就需要加强巡逻,加强巡逻就需要增加人力,增加一个不够就需要增加两个,增加两个不够就需要增加三个。更何况靠大量的人去监督另外一帮人,监督成本巨大不说,总免不了会有人情的因素导致开后门的情况发生。放过了一个就会放过两个,放过了两个就会放过三个……最后导致管理法则执行无力,以致形同虚设。
“您每天使用的自来水全都来自于这里。为了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需要保持这儿的清洁卫生。”这句话告诉人们:如果你非得到这儿来游泳,你将损害你自己的利益。被约束者只要明白了这个事理,能不自觉执行吗。
同样的目标:让人们呢喝上清洁的水。不同的规则:一个是警示+监督,一个是温馨提示。目标的达成度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性的自私与管理的目标方向一致呢?我给大家提三条建议:
换位验证:管理者可以站在被管理者的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为么要遵循这样的管理法则呢?这样的管理法则对我有啥好处?将心比心,当你自己都不愿意遵循的管理法则,别人肯定也不愿意遵循。
意识约束比行为约束更有效:还是前边的例子,“禁止游泳”是行为约束。大热的天,在风景宜人的天然水库里游泳,这有错吗?所以,你非得要禁止我游泳,我就认为你存心与我过不去,那么你越是不让我干的事情,我越是要干,咋着吧???!!!“您每天使用的自来水全都来自于这里。为了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需要保持这儿的清洁卫生。”是意识约束。意识决定行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你约束住了一个人的行为,你却无法约束住一个人的意识。但当你约束住了一个人的意识,你就绝对地约束住了他的行为。
把管理目标与人性的自私进行理性比对,寻找共性。在上述故事中,管理的目标是:让人们喝上清洁的水。根据人性自私的特点,什么样的利益驱动才会让人们自觉保持水的清洁呢?那就得告诉他,你弄脏的水,会被你自己喝进去!所以,通过“目标”与“自私”的理性比对,我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请记住:管理者要勇于承认人性的自私,并巧妙利用人性的自私。要想巧妙利用人性的自私,就要懂得换位验证、懂得意识约束比行为约束更有效、懂得把管理目标与人性的自私进行理性比对以寻找共性,最终将管理目标与人性的自私做成一条方向一致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