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翻身?范迪安代言“吴冠中精神”


咸鱼翻身?范迪安代言“吴冠中精神” 

                                作者:曹喜蛙 

    吴冠中走了,因为其艺术的高山仰止让人哭;但范迪安代言“吴冠中精神”,令人哭笑不得。这是我猛然看到《范迪安:吴冠中精神是对中国美术的提示与警醒》这样的文字后的第一感觉,他要咸鱼翻身?谁听说他自诩“被署名”的“剽窃”官司已经赢了?

尽管美术家都是靠技术吃饭的,但真正的美术巨匠都“以匠为耻”,正如晚年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吴冠中一样,一生都在探索美术技术的创新,但最终以否定自我去求索艺术更高的境界。当人们都在感叹吴冠中已然是一座中国当代美术的高峰时,他断然否定了自己往日追求的一切,这种艺术的否定之否定的确是伟大,也是吴冠中之所以最终成为当代中国美术高峰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吴冠中当年提出笔墨等于零所引起的“海啸”迄今依然能令人感到,那艺术思想的“泥石流”曾经把很多艺术家裹胁进去?曾让居多的美术蛆虫们的粪土大厦瞬间土崩瓦解,但即使那样也没能一改美术界思想的乌烟瘴气,可见美术界思想的腐朽要更加根深蒂固。

其实,即使吴冠中的有些思想和行为也是偏颇的,比如他当年留学刚回来时坚决不跟从当时一窝蜂的现实主义创作洪流,坚持不画工农兵绘画。一窝蜂是艺术的大敌,但画工农兵显然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看怎么画,关键看以什么样的思想和立场去画。而晚年的吴冠中提出的笔墨等于零显然与他这一时期的行为是相反的,恰恰说明顿悟的吴冠中在向自己拨乱反正,这与很多艺术家把责任都推给客观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一个伟人与庸者的区别。

中国近当代美术的探索,不管是坚持中国水墨画传统的,还是探索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结合的,其实都没有抓到问题的核心,恰恰是探索了一辈子技巧、革了一辈子技术命的吴冠中,最后顿悟中国近当代美术界“现代美术之路”的“伪传统”与“伪革新”共同悲剧,始终在为细枝末节在“玩命”,都是一群“不下蛋的鸡”,从而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论断。

艺术最重要的是传递思想和感情,什么样的技巧都不是主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吴冠中才真正理解了凡高的意义不是技巧,也才认鲁迅为精神偶像,从而发誓要去作有脊梁的文人”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吴冠中在画室里撕画、烧画惊世骇俗的古怪行为

不久前范迪安因署名范迪安的《〈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涉嫌“剽窃”黄以明《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的文章而被告到法院,在法院的最后判决没有下来去大家不好说什么,至少这事情目前还没有盖棺定论。但显然范迪安不是因为哪家网站的张冠李戴而“被署名”那样可以简单的搪塞,退一万步讲如果是某些网友所爆料的美术界所谓“署名”“潜规则”, 那范迪安作为中国美术界的“大领导”也对这种歪风的助长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更别说目前个人人格所受到的质疑。

晚年吴冠中也曾遇到一桩官司,那是因为伪作毛泽东肖像中国画《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官司,为了那个官司吴冠中是打白了头发,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范迪安则是官照做,并且照样游刃有余到处接受记者采访,不惜大放厥词一再给自己爆光,依然的强势做官、高调做人

也许是“恨屋及乌”,看范迪安就吴冠中逝世所做的不伦不类的采访,让人尤为不舒服,也许是编辑记者歪曲了范迪安的本意也未必不可能,但大家都能认为是他说的。再说范迪安怎能与吴冠中同日而语呢?高山仰止的吴冠中需要范迪安来代言吗?分明是强拉死去的吴冠中给范迪安自己装修门面、挡枪子,这种不检点实在可疑,也是“杯具”的前提。

从“爱护”范迪安本人和中国美术界“大领导”形象的高度,同时为了逝者的安息,请范迪安先生珍惜自己的地位和爱护自己的人格,如有什么感悟可以正正经经写篇文章,在中国的地盘上哪家权威美术刊物敢不给你发?何必随意接受“记者采访”,是不是觉得时不时发篇这样语焉不详的采访就是“光荣”?

尤其要是哪个记者稍不留神歪曲了你的本意,你到哪里去哭?别以为给记者个红包什么的,人家就能变成你的孙子?别以为仗着中国美术馆馆长的面子,人家编辑就能一切听你的。小心为了耸人听闻,人家把你范迪安给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