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在中国“吃香”在美国“遇冷”说明啥?


高考状元在中国“吃香”在美国“遇冷”说明啥?

学校奖金只是起步价,各省状元还可以获得所报考学院的额外奖励。两项奖金加在一起,2010年的状元身价少则七八万,多则十万。昨日,清华大学2010年湖北招生宣传会在武汉外校举行,该校湖北招生组负责人透露了2010年的尖子生奖励政策。(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2010-06-13 )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尽管北大清华一再声称“在多元评价机制下,值得我们关注的优秀学生不仅仅是学业优秀一种”、高考状元不再是上北大清华的唯一标准,但2010年各省的高考状元却依然是清华大学争取的目标。

无庸质疑, 高考状元在中国一直都是名牌大学的香饽饽,似乎把全国的状元一网打尽就能办成世界的一流大学,似乎多招几个高考状元就能抬高他们的声誉并且能够成就杰出人才的宏伟大业。然而与之相形见绌的是,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 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让人不禁一次又一次发出伤仲永的感慨。

如果说,科举时代状元一考成名,是因为能加官晋爵;那么,今天高考状元之所以光芒四射,则与名牌大学对他们的青睐和争抢密切相关。但颇令笔者不解的是,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什么那么热衷于 高考状元?这些所谓的状元究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与收获?三十年来高考状元的全军覆没与诺贝尔奖始终无缘中国的残酷现实,到底是让以高考出众为荣的中国人看到了人才强国的希望,还是让更多的老师回到题海战术的日夜煎熬,给在校的学生增添一些新的负重与压力?

与之相对应的,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是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的。他们所招录的学生会被四大方面的考量来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于是,也就有了61%“高考状元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名校拒绝的事实。——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无论其家庭出身,也无论上哪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机会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机会平等必须意味着追求卓越的机会平等,对平等的要求绝非意味着对平庸的容忍。这不是精英主义,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学生——所有学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但在中国,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却是口头上认可,而决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打不倒的(最起码现在是打不倒的)。——谁都知道综合性考核学生是大学招收优秀高中生的一种好方式,但在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充斥的环境下,加之这些综合性考核的标准又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太多人为因素的存在,谁又敢相信它的公平性呢?于是,分数就成了教育机会均等唯一的“硬”指标;于是,能让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也就只有学习好、考试拿高分这一条途径了。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对此,教育专家、美籍华人黄全愈说: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中国“高考状元”成不了杰出人才而全军覆没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们所选拔的只是一流考生而并非一流学生吗?

无论怎么说,高考状元都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对高考状元的过度青睐和追捧,是极其肤浅也很容易使教育走向歧途的。但笔者同时也认为,设若就此而急于颠覆现行高考制度也是不靠谱的,因为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会把高考演变成强势阶层子弟对弱势阶层子女机会的一次公开剥夺!——其实,我们很容易从近三十年来高考状元们的身上做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而我们需要探索的,就是如何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干扰,真正建构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机制和选拔机制!

(李吉明201061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