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行IPO过会成功,中国商业银行系统又一只圈钱品种进入融资倒计时了。
中国银行股,可以说是国家命脉,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核心。银行,经营的就是货币,货币延伸出去的就是资本和财富。
银行股的高垄断性创造的高利润,是几年来中国银行作出漂亮成绩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依托房地产的个人按揭消费信贷做出了纸上财富。但是,这个依托是否具有持续性,值得怀疑。
在周期性行业中,具有较好市场化和较高技术含量的是钢铁产业,尤其是依托国际采购的高成本企业,比如宝钢、武钢等。这些企业能够在高于行业成本的状况下生存得滋润,发展得良好,实在是奇迹。而中国的银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护佑下,依托的是行政垄断利润,非真正的市场化租值,服务意识和理念较差。一旦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下,面临国际同业市场竞争的时候,难以想象会是怎样的一回事情。
因此,对于国内银行业的配置问题,笔者一直都不以为机构主力的超配是明智之举。中国银行享受较高的息差收入,高负债的情况下获取高利润,不是企业自身优越之故,是国家垄断保护的结果。从中长期来说,需要看到其内在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才可以评估其市场内在价值。当前仅是跟进周期性的业绩技术性上波动而已。在大盘中期筑底反抽的过程中,银行股当然也会向上跟进板块轮动。银行股的上涨不是其内在价值体系的提升而上涨,一切估值都是短期的。但是,银行股中也有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品种,目前能够看到的主要是招商银行,而非国有四大商业银行。
唯有给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松掉行政保护和干预的绑,中国的银行才会让人放心。做超配才安全。银行业的市场化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