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希腊的欧债危机让问世流通不到十年的欧元一下子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关于欧元困局的原因各个方面都有不少分析,但有一点几乎是共识,而且早就为一些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提及,那就是欧元是在一个政治并不统一的环境下诞生的,危机的根源在政治层面。
货币主权本来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个政治主权高度统一且强大的国体,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就不可能存在。政治主权是皮,货币主权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要建立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联盟何谈容易?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集权,还会有更深层的如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欧元区国家甚至在使用欧元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规定如果发生语言冲突时以英语为标准,而恰恰是这个创造了全球商业语言(英语)的英国却始终抱着英镑不放,拒不加入欧元区。
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是,即便是在欧元区,某些辅币单位的欧元也不被使用,如芬兰和荷兰承认欧元是法定货币但不使用1欧分和2欧分的硬币;大面额的纸币在某些国家并不发行流通。
大家也都懂得,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凭证,但这个信用指的是国家的信用。如果国家不能实现政治统一和稳定,那么信用的主体就不存在,就谈不上国家的信用了,因为民众不知道该信任谁了。
货币的另一个性质是欠条,是债券。欧盟成员国都是独立的政治体,虽然使用统一的欧元,但是各国加盟国都保留着自己的财政部,也都在发行着自己国家的国债。这种独立发行的国债,实际在本质上是货币的替代品,尤其是那些可以上市交易的国债,只是取了一个国债的名称而已。这种状况实际上是欧盟成员国一早为自己留下的一条退路,说明从欧元诞生之日起它已经处在随时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局面。当然,这种边缘化只可能发生在成员国当中的强国而不太可能先从弱国开始,例如德国,德国有能力随时抛弃欧元恢复马克,而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复杂和动荡。
政治分割是欧盟和欧元发展受阻的内因,内因之外还有外因,那就是众所周知的美元对欧元的打压。美国通过美元打压欧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欧元诞生以来,用美元计价的国际重要战略物资如石油多了一个计价工具,于美国处于强烈敌对关系的产油大国如伊朗、委内瑞拉都纷纷采用欧元计价石油。被美国推翻的萨达姆政府早在2000年就开始以欧元计价出口石油,所以美国必以推翻之而后快,现在战争的威胁已经随时架在了伊朗的头上。在美国看来,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给美国心头添堵,本来美国可以通过操作美元进而操纵石油以控制全球,现在由于欧元的诞生让这种操控性大大下降,美国能对欧元有好脸吗?能不除之而后快吗?
政治分歧导致货币失稳,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欧盟自己也心知肚明。那就对症下药吧?然而滑稽的是,欧盟自己在找到病根的情况下,却开出了一个并非对症的药方,那就是现在大家听到的,欧盟要组建一个“经济政府”。
但是,这个招儿实在不怎么的,完全是隔靴挠痒之举。
首先,从来都没有什么“经济政府”。《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曰:宏观经济就是政治。政治体制的确立决定了经济学的展开方式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向。货币问题本来就是十足的政治问题,不可能撇开政治而空谈经济。政治手段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军事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如果时到今日欧盟依然把欧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反过来还在寄希望于用纯经济的手段去解决一个已经发生的政治问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其次,欧盟有中央银行(ECB),统筹着欧元的发行与运作,决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如果一定要说存在什么“经济政府”的话,那么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的货币当局本来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经济政府”了。
但是,即使仅仅作为货币联盟,这个联盟都谈不上紧密。至今为止的27个成员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当中,使用欧元的“欧元区”国家也只有13个,尚未过半数,第二大经济体英国,以及富足的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拒绝加入欧元区。
欧元区的加入也不是无条件的,1992年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就规定了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例如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60%,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等等,可见,欧元区实际上有点像是富国俱乐部。
统一货币历来被看作可以促进货币流通区域内的贸易发展,但是,拒绝加入欧元区而保留自己国家的独立货币,以及至今为止欧元的危险处境,似乎告诉其它国家,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给强国带来利益,而不会给弱国带来利益,或充其量是富国吃肉穷国喝汤而已。既然是富国俱乐部,对富国更为有利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说了,若果真要设立一个什么“经济政府”,各个财政部该如何运作?还是干脆就被降级?替代?抑或取消?希腊要削减公务员工资以换取外援遭到公务员阶层的强烈抵触,罢工浪潮风起云涌,那么,同时取消27个国家的财政系统岂不是在酿造另一个巨大的、扫荡欧洲大陆的政治动荡?这和抛下一颗政治原子弹有什么区别?如果不取消各国的财政系统,那么就与现有的各成员国的财政部形成叠梁架屋般的结构,就会形成一个更加复杂、开支更加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庞大的政府开支与政府赤字恰恰是形成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方面原因,如此一来,岂不等于是抱薪救火?
其实,各个成员国财政部的存在本身,就是政治一体化难以达成的产物,或者是是各国在“宏观经济就是政治”这个原理下保持其政治独立的一个方式。
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词语。但在存在党派之争的国家里,国家的统一性常常并不为政治家看重,政治家看重的是在自己的统领下的国家统一,如果统一归其它党派甚至是敌对党派统治,尤其是要求牺牲本党派利益甚至存亡的时候,统一与否往往是无所谓了。
欧盟推行欧元的初衷是要提升欧洲国家政治和经济地位,或者说试图恢复二战前欧洲雄霸世界的国际地位,以达到与美日抗衡的目的。然而,一个可以称雄世界的国家联盟究竟应该是由谁来主导,其实是各国政治家和政党暗地里较劲的一个不昭自明的事情。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在谁手中往往比统一本身还重要。这就是在国家内部会爆发内战的原因。
何况,迄今为止,这个欲承担拯救欧盟和欧元重任的“经济政府”还只是一个概念,是何组织形态,如果运作等,尚未见有具体方案披露,基本上处于“望梅止渴”的一个“梅子”地位,远水救不了近渴。
在欧盟外部来说,一个动荡的欧洲和衰败的欧元除了对美国是利大于弊之外,是很多其它重要国家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重要国家趁火打劫宣布减持欧债和欧元。如果欧盟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时能借此东风趁机解决政治不统一的问题,则欧元的前途尚属值得期待,但是,如果寄希望于一个“经济政府”,则欧元给人的感觉就前途迷茫,凶多吉少,不免让人失望了。
最后顺便说一句,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带来货币危机,这一教训对当下中国各地政府发行“地方债”的做法是一个警示。贫穷省份盲目发行地方债,有可能在地方经济崩溃的时候要由中央政府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