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创新的内容之一,新的支付手段层出不穷。当我们还在为手机的娱乐性能和可扩展功能惊奇不已的时候,手机支付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里面来了:手机用户只要去移动运营商相关网点办理手机支付的开通功能,就可以通过手机支付来解决交通、超市购物、水、电、燃气费缴纳,手机、固话、宽带充值,银行卡余额查询、转账以及信用卡还款等,还可以实现电影票、游戏币、QQ币的购买,甚至包括机票、酒店的预订和支付等诸多功能也可通过手机支付实现。从技术上来说,我们不怀疑手机“刷卡”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方便性,但我们同时也希望知道,这种金融创新有没有什么存在问题?有没有什么潜在风险?消费者和商家的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
手机支付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无疑是非常广阔的。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移动支付用户总量已经突破1920万,交易金额达到170多亿元。预计到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的整体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8600亿美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创新,必须规则先行。要消除广大消费者对这种新型支付手段的担心和疑 虑,使这项技术迅速且顺利地普及推广,国家工信部应该召集三大移动运营商,会同银行、商贸、餐饮等行业和服务部门,制定相关的运行规范和支付规则,规范支付行为,防范支付风险,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点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统一技术标准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就是通过移动通讯技术,使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当前国际上有三种手机支付的主流技术标准:NFC、SIM-PASS和RF-SIM。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已经选择了RF-SIM,中国联通主推NFC,中国电信则钟情SIM-PASS。由于目前银联只支持后两种技术,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的转账业务暂时无法与银联合作。从有利于国家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就算这三种技术之间可以无缝对接,我们也还是希望国家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在大规模实施这一技术之前能够坐到一起,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安装使用相同、通用或兼容的pos机,增强技术的通用性、延续性和可靠性,做到低成本、高效率且方便使用,改变某些运营商或者是接入服务提供商既做平台又做产品和服务、各种技术标准相互排斥的混乱状态,避免因出现多种技术标准不通用、不兼容而增加消费者的成本,造成消费者的使用、结算困难,令消费者无从选择,或由于标准太多,相关产业太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与合力。如果等到各个系统基本形成规模再来统一,就会大大增加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
制定运行规则
要制定国家手机支付业务运行规则,明确运营商、银行、商家、消费者的准入门槛、开户流程、销户条件、交易规则、合作运营管理、产业链协调、结算办法、服务细则、退款条约、风险分担、信用制度等规则和相关配套法规;对各运营商的KPI运营管理、卡管理、POS管理、商户拓展、定制管理、PKI应用、营销业务管理、互通互联、跨网结算、异地结算、查询对账、数据共享、信息公开、风险提示、纠纷调处、停业清算、违规惩罚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并做好与当前已实施法律的衔接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对一些界线模糊、情况复杂、难以确定的内容和要约拟出相关规定,清晰界定银行、移动运营商、商家、消费者在支付过程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各方对消费者的承诺,使我国手机支付业务的运行平稳、有序、规范,约束违规行为,堵塞各种漏洞,防范经营风险。
规范支付行为
要制定相关条款,对手机支付行为进行规范,防止被动消费、恶意消费、强制消费等现象发生。如实行手机实名制和挂失制度,对手机号码转让、改号、销号的办理和确认作出详细规定;在开户条件中应对用户的年龄、支付能力、账户类型、支付方式、行为能力、销户、中止或暂停服务等作出相应限制;对用户在手机账户进行充值、提现、支付制定统一流程,特别是对交易条件、交易功能、交易程序、交易确认、交易密码、交易限额、交易收费、交易变更、交易冻结、交易异常处理等制定出明细的操作规则和指引等等,避免因认知歧义或要约缺漏产生漏洞或纠纷,保护各方利益。
防范支付风险
建立手机支付安全体系,普及安全意识和风险知识,防范支付风险,是发展并推广手机支付业务的重要环节,必须提前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如客户发生手机或密钥丢失时,如何防止被恶意消费?如何防范手机病毒带来的被动刷卡、信息泄露等各种危害?如何防范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手机串号、盗号消费?当客户出现操作失误以后如何补救?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确认信息延滞或形成错误消费信息应如何处理?一些地方出台了支付卡不可挂失制度导致客户的风险如何化解?如何防范移动服务商与不法商户的恶意约定损害手机用户利益的行为等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手机支付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和新的支付手段,是未来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一个崭新领域。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大运营商应做好现有各种相关业务的清理、规范、管理、引导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未来包括移动购物、移动娱乐、移动证券等在内的手机支付业务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