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得 书 香 心 自 悦
深 于 画 理 品 能 高
---——著名中医学家王乐匋教授的书法情缘
陶国水
初入安徽中医学院读书时,即听老师说起,中医学院“七大教授”(即王乐匋、周夕林、查少农、巴坤杰、等最早取得教授职称的),各有“绝活”。如王乐匋精于温病;周夕林擅于温肾法治疗疑难杂症;查少农精通中草药以及单验方。
缘由对“新安医学”兴趣的偏爱,以及曾祖胡公世居绩溪,同属“新安”,本人也算是地道的“徽州”后裔,“新安”后学。故而对王乐匋、巴坤杰教授多了几分关注(同属“新安”),虽然我未曾见过王老。
谈到“新安”,这里有必要简短做一介绍。“新安”作为地区名,首先见于西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唐宋以降,“新安”实辖歙县、祁门、休宁、绩溪、黟县、婺源(今属江西)六县。宋高宗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由于地域毗邻以及其他有利因素(如,从宋都经千岛湖,沿新安江可直达“徽州”水路十分方便;同时,据史料记载,当时有许多徽州人在杭州经商,穿梳于徽浙之间)“新安”在经济、科技、文化、医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有举世闻名的“徽商”群体,有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州木刻”,有享誉全国的名医群落——“新安医学”。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迄今,“新安”约有名医500余人,医学著作达400余种。成为我国地域医学流派中一颗耀眼的奇葩。
谈到王老,自然要说“新安王氏医学”,而谈“新安王氏医学”又不得不谈到新安医家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仲奇。据《歙县志》中有关王仲奇的记载,首先提到“新安王氏医学”。王仲奇,讳金杰,晚年自号懒翁。1881年诞生于安徽省歙县北乡富堨村,1945年病殇于上海。先生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王履中先生习岐黄始,传至其先人王养涵先生时,名著江、浙、皖、赣间,特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
作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的王乐匋教授,曾任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理事(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为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副主编,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为国内新安医学和温病学学科带头人之一。1991年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王氏擅长于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临床善于运用“条达木郁”、“寒温同用”等治疗大法。用药特色明显,注重“慎”、“轻”、“巧”,临证施治,屡起沉疴。先生临证之余,注重于新安医学研究,尤其对新安医籍文献的研究,成果丰硕。作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其与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合作完成大型文献丛刊《新安医籍丛刊》,主校《医述》,主编《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为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新安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继承、发扬地域医学,丰富中医各家学说方面阙功甚伟。
王老除了在中医临床和学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外,书法功底十分厚,对书法亦谓情有独钟。最早看到王老的字,是在“徽州”老乡看病的病历上,看到王老的脉案;后来在中医学院内华佗塑像的碑文乃王老所书;以及安徽中医学院门诊部“国医堂”的匾额题笺。
工作以后有幸成为张炳秀教授入室弟子,张师乃王老弟子;谈到王老书法,张师尝言,她早年跟随王老学习中医时,王老还嘱咐她练习毛笔字,用蝇头小楷抄写病案。王老不仅本人对书法情有独钟,而且对自己的学生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现代著名中医文化书法家胡春福先生早年在安徽中医学院求学时,即受王老鼓励,并题以字画。中医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完善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要想学好中医,必须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而练习书法,也是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王老嘱咐自己的学生用毛笔抄写医案,作为一代著名中医教育家,也谓循循善诱,用心颇多也!
先生世居新安,受徽州文化底蕴影响深远,加之家风熏陶,擅长行草、篆书,偶习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安徽分会名誉理事。早年从汪福熙学习古文,学书从虞世南入手,后致力于李北海,上追“二王”;行草出入于荆子愿,米万钟;篆曾习《石鼓》、以及汉《张迁碑》,工诗,发表有论书诗多首。书法作品曾展出日本,获得广泛好评。我在参加安徽中医学院张玉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人文项目子项目“新安医学研究”中,有机会看到王仲奇先生的脉案,从书法行文上看,都有善于行草之特征。我想其对王老的书法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未作进一步考证。
古代有“礼、乐、射、书、数”六种科目,称为“六艺”。书法为六艺之一。历代文人墨客,雅士,乃至帝王将相等都十分钟爱。古时医家处方、记载脉案,都以毛笔行文,许多著名的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许多医案、处方本身除了现在所说的医疗文书的性质,还是一副弥足珍贵的艺术收藏品。
谈到练习书法的好处,这里引用乾隆帝《习字》一首:“间晶视阁章,山庄有清假,有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悲几辅玉版,嘉荫就松架。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举道瞻奎文,当年此消夏。”
书法尚有寄情、抒怀之用。 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心术篇》里说:书者,抒也,散心中都也,故收家每得心而寿。王老对书法的特殊情缘,可以用先生的自题楹联“闻得书香心自悦,深于画理品能高”概括之。
常言有,字如其人。王老的书法行云流水,笔法流畅,刚劲有力,运笔存神,一如王老治学之“慎”,临证之 “巧”,谴药之“灵”。
王老有子王键,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内经》多有默运,其书法行文套路多有王老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