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钩沉一甲子 学风一代树新人
——《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文献研究文集》读后
陶国水
在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
该书装祯素雅,颇具学术图书风格,正如尚老“清平乐”的一生。封面为尚老近照,尽显一位本草巨匠的大家风范。首页由著名漫画大
我与尚公交往有年,通读是书,心潮澎湃,感慨良多,有以下心得体会愿与诸同道分享。
一、 彰显一代“本草”大家的困学守望精神
《中国中医药报》主任记者周颖在采访尚老后曾这样写道:“一个人在短期内耐得住寂寞、忍受清贫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甘愿寂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家、皖南医学院弋矶
二、 对尚公60年“本草”研究成果的一次盘点
《本草人生》一书是对老先生60年来研究本草工作成果的一次盘点。正如尚老在该书前言开篇说到:“本书是我穷毕生精力研究本草文献的总结”。该书“学术传略”篇详尽介绍了尚老所取得
三、 全面阐述“尚派”学说特征与学说精华
尚老在本草文献整理上有继承,也有创新、发挥;最终自成一家,被学说界称为“尚派”。尚公具体是在继承运用乾嘉学派考据做法的同时,参考了现代植物学分类以及药物学的有关新知识。最初,尚老先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宋以前本草,将此作为突破口,上溯下引,追根问底。后又着手整理《肘后方》。以这两条线为基础,旁征博引,上下贯通,构成辑佚本草方书的一个联络网图,进入了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佳境。此外,在具体问题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如,药性趋向分类法。尚老认为,根据药物作用趋势,分为行、守两大类。行类含上行、下行、通行、化行。上行以升散为主,如“升举下陷”,“发散外邪”;下行以降下为主,如“平降喘咳”、“泻下利水”;通行以通畅为主、如气血不通作痛,用通行药使气血痛即可止痛;化行以转化为主,如食积、痰饮,通过转化,成为无害物。守即固守,不固守即出现虚损。对虚损宜补。守类含补益和收敛二类。各类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先列举药名,次述共同作用,用途,再述各药其他用途,最后指出注意点及同一小类中药物性味主治功用。这样就更便于记忆掌握。
四、 诠释“本草”著作关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尚公在多年本草文献整理中发现历代很多本草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厘清他们之间关系,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很有价值,同时也可以避免在文献引用时“本末倒置”。如《唐·新修本草》的本草部分是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后者是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文注释而成的。《唐·新修本草》后来亡佚了,但其本草部分分散地通过《蜀本草》、《本草图经》而被保留在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中。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纂的。清代的大部分本草著作,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又依据《本草纲目》主治项摘要而成书。
在药物考辨方面,如《<诗经>药物考辨》、《<山海经>药物考辨》、《<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等,反映了尚老对先秦典籍和现存最早方书的研究。《<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该书对每个药物的注释包括三点:一是含相同药物的方子的罗列;二是摘录古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物的历史资料;三是按语,从药名、主治、功用来联系后世方书、本草与《五十二病方》的关系,从而确定该药基源是什么。从时间上说,《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其所用的药物也是最早的,而尚老的注释注意联系后世的方书、本草,从源到流为读者进行梳理。
风雨晨昏人不晓,个中甘苦寸心知。耄耋之年的尚老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在喧嚣烦扰的现代社会里,醉心于本草文献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本草文献研究后继乏人。他希望通过《本草人生》一书的真实回顾和真情告白,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故纸堆的坚守中来,让源远流长的中国本草学在新的世纪里获得新的生命。
合上书页,我祝福老人的美好心愿能早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