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远处于内蒙古腹地的呼伦贝尔天顺矿业的老总马洪祥,硬是靠着近50年东北风吹出来的豪气,带着自己的一支队伍,实现了金融风暴期间不停产、不减员、不降薪的目标,反而在全面紧缩的大环境下,实现了员工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呼伦贝尔地区民营经济阵营中树起了鲜明的旗帜。
在这个投资只有两个多亿建立起来的私营煤矿企业,周边矗立着四大国有煤矿,神华、鲁能等国企巨头不乏竞争。竞争压力大、资源配重小,天顺除了政府的一些政策性支持外,只有靠着自己的拼劲,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存,谋发展。找政府、会企业,东西奔走之下,硬是在强劲的挤压下,挤入了呼伦贝尔煤炭协会,在地区煤炭协会史上书写了非公经济的第一笔,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受金融风暴影响,09年电煤需求量大幅下滑。马总敏锐地捕捉到了疲软背后潜藏的时机,带领销售精英们访胶东、走西口、登高原,找准市场缺口,及时拓宽销售领域。当年底经济回暖、煤炭需求量回升时,天顺手握大量客户,一度出现了煤炭产品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准确的市场战略为这个私营企业的发展铺好了宽阔的大路。
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天顺从没有抛下过一个创业时共同走来的员工。“只从市场求发展,不拿员工减负担”,这一理念让多名员工和500多个家庭紧密地团结在了天顺的周围。如今,能在天顺找一份工作,在呼伦贝尔地区是一份重要和荣耀的事情。
恶劣的经济气候,没有打倒马洪祥的经济旗帜,更没有消减一分员工的工资,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下,马洪祥想方设法为员工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全年普调工资两次,把企业最低工资从1200元上调到了2000元,生产技术岗位人员更是有了较高的突破,中层管理人员还分到了比邻公司的新楼房。不光如此,深信“散财聚人”哲理的马洪祥,把自己应得的红利拿出来,为有功管理人员购买6辆高级越野和商务汽车,作为年底的奖励。优厚的待遇,折射出的是一个民企老板难得的人性光辉,越来越多的人们聚集在天顺的旗下。
企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回报社会。这是马洪祥一以贯之的创业理念。捐助林区贫困大学生、每年为贫困牧民捐款扶贫、多年来坚持为边防部队出资慰问,尤其是2009年,呼伦贝尔市建立两庙一塔及民族风情园,他个人捐款500万元,用以支持民族宗教事业发展……一件件事情,对社会就象水滴一样渺小,却反射出一个民营企业家金子般纯洁的报国回馈之心。
马洪祥,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营企业者,就像一棵傲立于风雨中的树木,在滋养枝叶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大地的恩情;也像一面旗帜,在地区经济的土地上,为同行们展示着一个新时代企业家的智慧和良知。在这面旗帜下,众多的员工追随着,描绘着蓝天一般明朗的梦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