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序言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序言

    多年来,马瀛通著《人口统计分析学》(红旗出版社,1989年)一直是我国著名高校考博士研究生的重点参考书及在读博士生的部分教材内容。出版20多年来,历经实践检验,无论是在高校、统计部门、人口学界,还是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都普遍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基础理论扎实,方法论阐述清晰、明确,且各自优缺点评述恰当的好教科书和实用工具书。近些年来,因该书在图书市场购买不到而在图书馆又普遍难以借到,故众多学者与读者多次向著者提出再版的建议。学术问题上,一贯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著者,却认为原书学术水平需有较大提高,需做不小的增删,可另著新书而不宜再版。为了人口学以及与人口学相关学科的科教事业发展需要,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者的需要,也为了社会学、经济学、卫生统计学、保险与社会保障专业等相关专业学习与分析研究相关人口专题与问题的参考需要,著者近乎是以玩命似的拼搏,耗时近3年,不仅更新与修订了原书的大量内容,而且还把近些年来能在国际人口学界堪称是创新的成果也都收录其中,从而以《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著者在著写此专著期间,凭着他在学术研究中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探索问题的灵性与时有的顿悟,又在21世纪世界人口学界共同关注的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上,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年龄结构转化基础理论与年龄结构转化》。这项成果不仅创立了年龄结构转化的基础理论,还构建了新指标、创建了相应方法,提出了如何合理度量年龄结构,以及判断人口年龄结构合理与否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还对西方人口转变理论做了完善与发展,从而否定了在一定条件下,仅以少儿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数或类似的大同小异指标,来断定中国人口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下,将导致不合理的年龄结构问题,高度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负利将至问题等。与此同时,也对实施计划生育提出异议的大国空巢论,认为是一种逆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悖论。
在此专著出版过程中,有幸见到并得到著者解读其正在完善的创新成果《年龄结构转化基础理论与年龄结构转化》,我认为这的确映现出著者深厚的人口学基础理论功底与超越思维定势的创新研究能力。这项创新成果不仅令人信服,令人耳目一新,还令人切感科学的魅力与真谛。这项创新成果可以认为,是多种相关学科领域不可缺的基础理论,它对科学认识人口发展与年龄结构变动问题、劳动力资源问题、城镇化问题、未富先老与先老后富问题、人口红利与日俱增问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问题等,都是坚实的基础理论根据。因此,这既是一项涉及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成果,也是一项对世界人口学界做出的又一大贡献。然而,著者却认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反复数理实验的验证,还需要一个把复杂问题破解的结论,如何以数理模拟让所有读者可从直观效果来读懂的简化过程。因此,仍需继续完善而留待再版时补充,以免留下不足的遗憾,可见著者对创新研究成果及对问世后读者易懂效果的负责科学态度。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后记>“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确实感人。著者以切身的感受、丰硕的成果,对未来需在改革中加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表示的担忧和寄予的希望,都如实地映现出了著者从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同时也映现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道路历经的不小曲折和著者为之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我认为著者是这段时期学术焦点问题的焦点人物,正因如此,不少人都误认为著者是在学术上与多数认识不同的人“过不去”,我与他合作共事多年,学术上的交往笃深,他在研究工作中的忘我执着与见地的独到,常令人赞叹、折服。他常说:“研究工作要百花齐放,但重要的是要推陈出新,行政管理工作同研究工作不一样,前者是异中求同,而后者是同中求异,千篇一律就没有搞研究的必要了,不敢于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不敢于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创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著者的所言与所行,以及30年来具有世界创新意义的成果,之所以都没有离开他的身影,的确是如何做好科研工作不应回避而值得深思的一大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他的专著还是发表的论文,实践检验都证实了其严谨的科学性,实为不多见。实践检验结果告诉我们,最适宜从学术与实践来写我国30年这段人口与发展历程的资深学者就是著者。读后《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不禁令我忆起历历在目的往事,宛如就在昨天。这对读者了解30年这段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学术与实践历程必是大有裨益。
今天,回首这一为科学发展而充满学术争辩的历程,实践检验已证实了著者1984年9月28 日,在国家计生委关于《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报告的专家论证会上,以《科学是规律的反映,实践是历史的见证》的答辩的科学性。我深信只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即使是曾与著者认识大不相同的多数,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事实。可见,在科学问题上,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从这一段历程还不难看出的是,坚持科学是何等的不易!难怪张晓彤同志1986年写了一篇盛赞《无名小卒》感人而发人深省的散文。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是立足于中华文化,将数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中医学、城市学、公共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融会贯通,是中国人口学术成就跨入世界人口学界创新行列的标志性专著,其内涵丰富而充实,概念清晰而准确,方法阐述简明扼要,例证恰当,所指出的适宜范围明确而具体,尤其是还内含有实际应用效果颇佳的,烙有中国印的基础理论创新、指标体系创新、数理模型创新成果。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认为著者是“一位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极为丰富经验的著名人口学家”,对“实际的研究和贡献很少有学者能与之相比”。我还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学术问题上,著者始终是一名以不重复别人,也尽力不重复自己而著称的学者。1984年7月,著者写给中央的研究报告《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就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都在批示中称:“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可见著者在学术研究与决策研究方面的成就。开诚布公地说,能在国际人口学界称之为创新而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都是以他为首席研究员不知疲倦,拼搏奋进、刻苦攻坚、超越思维定势的映现与回报。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敏感、敏锐、勤奋、执着、进取、率真,与他做人的坦诚、正义、低调、淡泊名利、毫无虚假,是如出一辙,这本是一个学者的最大优点,但却被一些人误作是“缺点”,非正常的在其背后不时可听到异味的责难声。多年来的思考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正是著者的这种做人品德与做事职业道德,才勇于坚持学术评论、争鸣,才勇于创新,相继有见地独到的成果问世,才能做到从不人云亦云,才获得了无法与之相比的成就。
这部专著的问世,我要转引已故著名人口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查瑞传教授曾对马瀛通等著《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的评价作为对此书的评价:“这本著作给我们开辟了新的视野,树立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榜样”。同时,我还要引用北京大学郭志刚教授曾在评价中的一句话,“是极有水平和创见的”作为我一切尽在不言中,对此专著评价的补充。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汇集了其专著《人口统计分析学》、《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人口控制辨析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著者的)《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部分精华为一身,尤其是还包括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五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创新成果。因此,此专著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可谓是当今我国人口学界最高与最新科研水平的代表。
《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的出版,必将是对科教事业发展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是对分析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提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各级干部专业知识水平的一大贡献。
 
 
                                                      
 
           冯 立 天
              2010年4月24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