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望內望 廠商廠佬


科舉時代有個故事,話說有位老爺父子同科赴考,雙偕進士及第,於是回家寫了一對很牛(串)的對聯:上聯“父進士,子進士”,下聯“婆夫人,媳夫人”,意思簡單不過,就是既然父子同中進士,婆媳自然馬上晉級夫人。有位酸秀才走過,見之不爽,胸有促狹鬼才,筆有塗鴉妙藝,於是動手過而改之,明天一覺醒來,這對聯頓變城中謔話,新上聯是“父進土,子進土”,新下聯“婆失人,媳失人”,意思是父子入土為死,怎教婆媳不失人。
內望致富,日益艱難
今天重提這故事,發覺不少港企進入了一個“父進巷,子進巷”的境界,這裏的巷,特別意指北京胡同巷子,即是港企進入死胡同巷子的境地。香港財富,用個簡單兩分法,以地產開發商及製造商為主,這兩種致富模式,都可歸納為一種內望型(Inward looking)的財富建立模式,此話怎講,香港是個彈丸之地,無論你多大的地產商,所玩的是叫“地方官場潛規則融通經營法”,什麼熟悉政府運作,熟悉物業供求等,洋洋灑灑的冠冕話,其實只不過是一地一事之成就。要發展到在中國各地都有宇宙性,能一氣貫通,實嫌太早,現在只算起步,幾家香港龍頭開發商,在上海北京等重鎮,立下幾個旗艦物業,僅算開始,怎樣全面“攻佔”大中華,無論在集資,集人的方面,距離尚遠,就算自稱有大略出台,仍處於細節欠奉,骨幹似有若無的階段。
至於製造商,情況就更只得慘淡二字,本地製造業股份,過去幾年不是賣殼,就是刹停廠房。賣殼價好,抵上某些四五線股十年或以上收益,可惜殼只能賣一次,刹停廠房後,何以為繼?“無以為繼”並不單是糊口問題,而是創辦人下半生如何打發,朝九晚五的精力可以用在那裏?創辦人白天可以在那裏出沒消磨(肯定不是家)?兒女的實習場又在那裏?“巢穴”問題及“作息”問題,隨時比“錢”更困擾一個“廠商”。廠商自困愁城,很多時是自作孽。別人說你是“廠商”時,作為廠商的你應要馬上反對,更正為“商-廠”:如果一個人是因廠而商,廠一天在,商人地位仍在,廠一旦亡,商人位置就不再,應該向人家解釋:我是商人,湊巧在製造業發展矣!
長出眼耳,方算商人
筆者用觀奇洋服打個比方,觀奇不是一個爸媽店的視野,它是個裁縫連鎖的概念,它是用眼耳去管理,每天由世界以本地人的衣著,估量出直接或間接的需求,然後著手整頓鋪面,人員服務手法,調動價錢,然後將每個度身送去工場,讓工場縫合。而大部分香港的“廠佬”,只配當觀奇的工場主任而不配當觀奇的CEO,當觀奇CEO是用眼耳的,當工場主任是用觸覺的,是前線拿準了需求,工廠主任照做,習慣被的“廠佬”,一旦轉用眼耳判斷,千差萬錯,可以預期。
品牌商,買家,出口分銷商,每天就告訴廠佬外邊的款式,顏色,尺碼,價格檔次,廠佬只需被踢,就可慢慢富起來,但這種是“盲富”,所以廠佬要變身的時候,你就需要張開眼睛,幾十年沒了這訓練,你懂嗎?英文中的Acquire technology/Skill/Know how不是解“收購”,而是解“收編”科技,技法,知行,這種前向式擴張forward integration,一般只有十分之一成功。你當投資者可以嗎?現在增值投資當道,每個直接投資商,都要自我標榜一套增值方案出來,你有嗎?你真的懂治理governance ? 別信西方那假治理,治理最終是治人,若你一早懂治人,你會揀攪工廠嗎?治機器只有法錯,治人不只要求技“對”,更要技“高”?不過在未有人給你治之前,你還要先引才,選才,你做得到嗎?若你長不出眼睛,勿冀望你的兒子長得比你更好?因為就算他長對了,你都可能說他錯,“對眼”是內向己求,不是外向人求。現統一企業已經準備它的股權投資 (PE) 業務上市,是長出眼耳的表現。
 
作者為MASTERMIND傳承壯大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