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加拿大籍亚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 Egoyan电影《A级控诉》,原名《Ararat》,台湾中兴大学教授陈登武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评论,特转贴于下。因篇幅过长,略去注释并稍加编辑。感谢艾晓明老师提供文本,吴明良先生转换格式。)
一场大屠杀与人民的记忆
——以Atom Egoyan的电影《A级控诉》为中心(上)
陈登武(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你知道希特勒当年怎么说服他的将领屠杀犹太人的计划可行?”他说:“谁还记得亚美尼亚大屠杀?”
——艾腾•伊格言(Atom Egoyan)电影《A级控诉》对白
直到今日,土耳其政府仍否认1915年的亚美尼亚的种族大屠杀。
——艾腾•伊格言(Atom Egoyan)电影《A级控诉》片尾字幕
摘要
拙稿以亚美尼亚裔加拿大籍国际著名导演Atom Egoyan的电影《A级控诉》为例,借用“影视史学”的概念,分析该影视文本的思维方式与历史意识,从而讨论影像历史的“再现”与“辩证”、“记忆”与“遗忘”、“承认”与“否认”等课题。
《A级控诉》是一部探讨关于1915年土耳其对当时属于自己的领土亚美尼亚进行大屠杀的电影;而土耳其政府至今仍否认这场大屠杀。加拿大籍导演 Atom Egoyan,其实是亚美尼亚难民之子。在《A级控诉》之前,Atom Egoyan已经有多部受国际影坛注目的电影,而其中总是或多或少传达他关心自己母国亚美尼亚历史的心境。
《A级控诉》在故事的结构方面,可以分成“历史”与“现实”。在“现实”的部分,两个分别有着无数家庭问题困扰的家庭,无意中竟然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慰藉或者某些解决家庭问题的答案。在“历史”的部分,电影以“戏中戏”的方式,“委婉”地呈现“激烈”的大屠杀场面。透过美国医生兼传教士的回忆录、艺术史学家对于亚美尼亚画家的了解、“戏中戏”导演的母亲的口述,逐步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屠杀史。透过反复的辩证历史,Atom Egoyan 显然更重视的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历史真相的再现。
关键词:A级控诉,艾腾‧伊格言,戏中戏,亚美尼亚大屠杀,历史记忆。
绪言
“影视史学”在台湾学界似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公元1988年美国史家怀特在《美国历史评论》首创“historiophoty”。现任职于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的周梁楷教授不但是第一位将此一概念引入台湾之学者,同时也是最早将此一语汇翻译成“影视史学”的人;甚而他故意将“影视”范畴扩大,说成“影像视觉”,指凡是任何图像符号,不论静态的或动态的,都属于这个范围。因此他定义“影视史学”包括:(一)“以静态的或动态的图像、符号,传达人们对于过去适时的认知”;(二)“探讨分析影视历史文本的思维方式或知识理论”。
事实上,在怀特之前已有不少专业史家参与历史影片的制作,应用媒体从事历史教学,或结合影片和历史,发展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取向。其中法国年鉴学派的马克‧费侯正是精于此道的先行者。在1960年代,他就已经将电影当作重要的史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出版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电影与历史》。
拙稿拟以亚美尼亚裔加拿大籍国际著名导演Atom Egoyan的电影《A级控诉》为例,借用“影视史学”的概念,分析该影视文本的思维方式与历史意识,从而能够对亚美尼亚大屠杀有基本的了解;并期能掌握导演的历史观念。同时笔者也希望拙文能让国内学者更加注意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研究;另一方面,倘若有历史教师尝试运用本片作为影视教材时,拙文或许能够提供作为一个简便的辅助参考数据,俾使对于历史教育的推动能有所帮助。
Atom Egoyan的电影《A级控诉》是一部探讨关于1915年鄂图曼土耳其对当时属于自己的领土亚美尼亚进行大屠杀的电影;而土耳其政府至今仍否认这场大屠杀。近几年来,由于土耳其想加入“欧盟”,但却一直被欧洲国家要求必须面对过去大屠杀的历史,“大屠杀”的历史也逐渐受到重视。
2000年11月8日,法国参议院正式通过了关于1915年土耳其人在亚美尼亚实行种族大屠杀的史案确认。2001年9月25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亚美尼亚基督教会,在教宗与宗主教的公报中,确认二十世纪初亚美尼亚人民遭受灭族的大屠杀。
2005年4月24日,英国BBC电视台报导亚美尼亚“纪念1915年大屠杀90周年”的活动。报导说: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大批年轻人走上了街头开始纪念活动。他们唱着亚美尼亚国歌,点着火炬,缓慢地向山上90年前发生的大屠杀纪念碑进发。许多人说:他们将在纪念碑前守夜,然后参加星期天白天的游行活动。
但这场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历史,却很少在通论性史书中被讨论或记载;即便有所讨论,也往往仅寥寥几个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许这就是Atom Egoyan试图以电影唤起世人关注此一大屠杀的原因吧!
《A级控诉》电影在片尾特别说明所有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史实部分”取材于Clarence Ussher在1917年出版的《一个美国医生在土耳其》。Clarence Ussher是美国在土耳其的医师兼传教士,他亲眼目睹整个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经过,并以纪实的方式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该书就是他对于大屠杀的回忆录。
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大屠杀追忆式文字的出版就不曾间断过。
1933年,弗兰茨‧沃弗用德文写了《穆萨达的40天》;1934年出版英文翻译本,那也是揭露亚美尼亚悲剧的书。有人认为Franz Werfel当时写作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提醒世人注意犹太人与德国之间的可能悲剧。但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徒劳无功的。
1945年,亚美尼亚出版第一本关于大屠杀的回忆录书籍。Ara Sarafian的《To the Desert:Pages from My Diary (Armenian Genocide Documentation)》,汇集15位经历过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年长见证者,陈述属于上层中产阶级的家庭在大屠杀中被毁灭的故事。本书在2003年由Vahram Dadrian等人翻译成英文版再版发行。
1968年,另一本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回忆录出版,也就是Abraham H. Hartunian的《Neither to Laugh Nor to Weep:An Odyssey of Faith:Memoir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该书在1986年发行第二版;至1997年已经出版第3版。虽然这本著作并没有唤起世人对于亚美尼亚大屠杀历史的关切,但从再版3次来看,至少已经引起部分注意。
1979年,David Kherdian以他的母亲Vernon Dumehjian Kherdian为核心,出版《The Road From Home:A True Story of Courage,Survival,and Hope》,以回忆录的笔法追述1915年大屠杀对Vernon以及他的家庭所造成的伤害。
1989年,曾经是驻亚美尼亚的美国外交官Leslie A. Davis出版他亲眼目睹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著作《The Slaughterhouse Province:An American Diplomat's Report on the Armenian Genocide, 1915-1917》,Leslie A. Davis主要是叙述发生在Harput Province的大屠杀经过。
1997年,Mae Derdarian 出版《Vergeen:A Survivor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故事的主人翁Vergeen是作者Mae Derdarian的母亲的挚友。她在大屠杀中遭到强暴、饥饿、手臂被砍断等不幸的命运,而仍坚强地活下来,后来委由Mae Derdarian 出版她的自传。这不但是一本关于大屠杀的回忆史书,同时也是一位不幸的女性的生命史,映衬出那个悲惨年代的许多不幸的灵魂。
2002年,哈齐克亚(Agop J. Hacikyan)和Jean-Yves Soucy在加拿大出版《一个没有黎明的夏季》。哈齐克亚是一个出生在土耳其的亚美尼亚人,后来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娄,是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该书透过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缓缓道出亚美尼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到土耳其大屠杀的历史悲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任职于南加大的宗教社会学家Donald E. Miller和他的太太 Lorna Touryan Miller共同合作展开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口述历史。Lorna Touryan Miller本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的女儿,他们共同访谈100位幸存者,呈现令人震惊的证据,证明大屠杀是土耳其政府极端民族主义者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行动。
此外,《A级控诉》特别以一位著名的亚美尼亚画家Arshile Gorky (1904—1948)的名画《The Artist's Mother》作为切入点,逐渐抽丝剥茧地进入1915年的大屠杀。西方学界对于Arshile Gorky研究甚多,专书甚且超过十本以上。由于Arshile Gorky 亲身经历过那场灾难,后来逃到美国纽约,因此关于他的著作不少亦涉及大屠杀的论述。例如Hayden Herrera的《Arshile Gorky:His Life and Work》就颇有对于该事件的叙述。由此可知导演Egoyan确实掌握了一条重要的引线。
除了以上几本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相关著作之外,近几年来西方学术界也针对亚美尼亚大屠杀展开研究。Hamo B. Vassilian的《The Armenian Genocide: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and Library Resource Guide》,介绍约400本关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英文著作目录,是最好用的参考工具书。
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 2004年到明尼苏达大学作访问教授的土耳其教授Taner Akçam,出版第一本土耳其观点的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著作《From Empire to Republic:Turkish Nationalism and the Armenian Genocide》,同时主张假如土耳其无法承认罪行,就难以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Taner Akçam即将于2006年8月出版他的另一本著作《A Shameful Act: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Question of Turkish Responsibility》,显然是准备讨论亚美尼亚大屠杀与土耳其政府的历史责任的作品。从主书名《可耻的行动》来看,本书应该也是Taner Akçam具有深切反省意义的观点,其实和他前一本书的态度是相呼应的。
这个简要的文献回顾,一方面在于呈现台湾学术界对于亚美尼亚大屠杀研究之贫乏;另一方面,以上文献可以同时作为本文分析Atom Egoyan的叙事观点与历史观念时的参较文本,从而说明导演Atom Egoyan对历史的态度与看法。
一、历史背景:鄂图曼土耳其与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共和国,是位于欧亚交界、高加索地区的山区小国,也是在前苏联瓦解之后独立的许多共和国之一。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全国皆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被周围的伊斯兰回教国家所包围着,再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和历史纠葛,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
虽说亚美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其传统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和土耳其东北部。但早在公元1454年,在拜占庭被鄂图曼土耳其征服后不久,亚美尼亚也失去它的最后一点的主权。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亚美尼亚已经属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更深刻的原因,当然是帝国主义扩张领土所造成错综复杂的政经利益纠葛。1914年7月28日,奥地利对塞宣战;8月欧洲各大国先后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东、南、西三条战线上全面爆发。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军事集团;与此相对应,英、法、俄三国组建了协约国军事集团。
1914年8月,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首先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在阿登一线对法国发动进攻,很快突破了法国边境防线,法军迅速动员预备队投入战场,9月初双方进行马恩河战役,因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德军只得抽调部分兵力赶往东线,英法联军阻止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打算。英法联军转入反攻,德军利用机枪、铁丝网构筑了野战攻势,英法联军正面进攻无法取得进展,便包抄德军侧翼,德军也反过来包抄联军新产生的侧翼,双方不断相互包抄将防线延伸到海岸。10月德军发动攻势投入上百万兵力进行正面强攻,联军则不断在纵深构筑防线,德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双方不断加强工事逐渐形成一条稳定的战线。
1914年10月29日,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土耳其的考虑,显然是担心它的宿敌俄国;并且担心如果德意战败,土耳其大概也将面临坎坷命运。因此,选择加入战局,并且成为同盟国的一个成员,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德国牵制住东边的俄国。
11月2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11月5日,法国和英国向土耳其宣战。换言之,协约国成员全面向土耳其宣战。1915年,当俄军进逼土耳其东境时,土耳其政府因为疑惧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可能同情俄国及西方协约国,4月24日开始大规模驱逐亚美尼亚人,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于土耳其军队手里,或是因疾病饥饿命丧途中,即使侥幸撑过寒冬中的长途跋涉,最后也多丧命于叙利亚的集中营内。
这就是《A级控诉》所试图呈现的土耳其集体屠杀亚美尼亚人的事件。附带一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进入尾声的1918年5月28日,亚美尼亚从土耳其独立,但原西亚美尼亚又被土耳其夺回。1920年亚美尼亚宣布成为一个苏维埃国家,1922年被并入苏联的一部分。1991年,苏联解体,亚美尼亚宣布独立,成为亚美尼亚共和国。
二、导演的族裔背景和他的创作
加拿大籍导演Atom Egoyan,其实是亚美尼亚难民之子。1960年出生于开罗,父母是家具商,为了纪念埃及第一次试验成功了核反应堆,他们给儿子命名为Atom(atomic),后来为了寻求更安定的生活环境,全家迁徙到加拿大定居。
Atom Egoyan年幼时曾拒绝认同于自己亚美尼亚的族裔背景,甚至不愿听到父母使用本族母语。在多伦多念Trinity大学时,Atom Egoyan虽一度为了想成为外交官而主修国际关系,但他仍钟情于古典吉他、写影评,并构想很多的戏剧和电影剧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他不可能回避或断绝自己的族裔血统。大学时代他透过加入“亚美尼亚学生会”开始他自己的族裔认同回归旅程,重新找回自己的民族身份。从此以后他的创作总是与他亚美尼亚的族裔背景有密切关连。
先以编年方式约略回顾Atom Egoyan重要作品年表:
1984:《近亲》Next of Kin(另译《喜相逢》);
1987:《合家观赏》Family Viewing;
1989:《念白部分》Speaking Parts;
1991:《售后服务》The Adjuster;
1991:《蒙特娄六重奏》Montré;
1993:《月历》Calendar;
1994:《色情酒店》Exotica;
1999:《意外的旅程》Felicia\'s Journey;
2002:《A级控诉》Ararat;
2005:《何处寻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
在《A级控诉》之前,Atom Egoyan已经有多部受国际影坛注目的电影,而其中总是或多或少传达他关心自己母国亚美尼亚的历史的心境。
1984年,23岁的Atom Egoyan的处女作《近亲》,呈现对他自己在民族身份这一问题上走过的曲折道路的总结。电影的男主角Peter Foster是一个欠缺雄心壮志的23岁青年,仍然和支配着他生活的父母住在一起,并且因而造成家庭不睦。Foster拜访一个治疗师,希望能够寻求帮助。治疗师为他播放另外一个也有家庭问题的“亚美尼亚家庭”的纪录片寻求治疗。该记录片中显示这个亚美尼亚家庭先前曾经抛弃过一个养子,而父母与女儿之间也是争执不断。Peter竟突发奇想地计划让自己佯装是那位曾被弃养的养子,并且试图帮忙解决那个家庭中父母和女儿之间的争执。透过角色的错置、交换,同时解决两个家庭的问题。这部电影展现Egoyan个人闪亮而耀眼的风格,几乎可以说建立了他自己的注册商标。
对于拥有亚美尼亚族裔背景的Egoyan而言,第一部电影就以一个“亚美尼亚的家庭”作为探讨的对象,这可以显示他自我族群回归的探寻之旅的开始。
1993年《月历》,Atom Egoyan再度追溯亚美尼亚文化,同时使他成为了加拿大影坛最受瞩目的青年导演。
《月历》的故事结构其实蛮简单。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亚美尼亚裔摄影师,带着也是亚美尼亚裔的妻子,“回到”他们文化的根源,也是他们族裔上的母国——亚美尼亚,准备拍摄亚美尼亚境内的教堂及战争用碉堡做成月历。他们在当地导游的协助下,踏上归乡之旅。只是,在这趟“归乡之旅”中,摄影师的太太和他的关系竟然越来越疏离;但反而与认真介绍亚美尼亚文化古迹的导游之间发展似有若无的情感,从而延伸出三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愫纠葛。
Atom Egoyan在《月历》中,更露骨地把自己置入电影中,由他本人饰演那位摄影师;而他的太太Arsinee Khanjian则饰演他亚美尼亚裔的妻子。透过“返乡”的主题,呈现母国文化,显然是导演寻根之旅的再次延伸。有学者认为这三个角色,处理了三个不同的文化身份认同:(1)摄影师代表较像是同化主义者的文化身份认同(重视物质文明、金钱、科技,不关心母国文化、历史),(2)导游代表的亚美尼亚国家主义式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3)妻子代表的是较像流散族裔第二代(没有根,但会母语,关心母国文化历史)。姑且不论这样的分析是否正确,要之,在这部电影里,关于亚美尼亚族裔的历史探索,仍是Atom Egoyan最主要的关怀。
《月历》透过照片、月历的图片、电话录音机、录像机、V8摄影机以及16厘米摄影机等不同媒体形成的文本,构筑其文化寻根的探索旅程。这样的处理模式,在《A级控诉》更是得到极致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月历》中一段关于这对摄影师夫妻的深刻对话。摄影师问妻子:“为甚么你不提及我们彼此的历史?……或者你忘了吗?这个地方使你忘了我们的历史吗?这个你梦想的地方使你忘了我们的梦想吗?我们都来自于此(亚美尼亚),然而身处此地时,却又使我觉得好像来自它处。”
这是近乡情怯所造成的疏离?或者是因为他流亡的历史经验所造成的身份断裂?以及这样的感受对他的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都是值得注意的课题。
2002年的《A级控诉》探讨关于1915年土耳其对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悲惨历史。电影所关心的主题再度延伸对于亚美尼亚历史与文化的议题。只是,这次Atom Egoyan触及更敏感的历史“再现与诠释”、“记忆与遗忘”、“承认与否认”的深刻议题。
《A级控诉》中可以见证历史真相的素材包括绘画、照片、回忆录、口述历史、电影、艺术史学者、传记、电视、V8摄影机以及16厘米摄影机等等,Atom Egoyan再度把他呈现历史的多元视野展露出来。
在故事的结构方面,《A级控诉》可以分成“历史”与“现实”;或者可以说分成“历史”与“人生”,而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透过寻找不同的真相,作为治疗人生某种“病症”的药方。在“现实”的部分,两个分别有着无数家庭问题困扰的家庭,无意中竟然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慰藉或者某些解决家庭问题的答案。阿妮(Ani)是历史学者,在加拿大的大学教授艺术史,由Atom Egoyan现实生活中的妻子Arsinee Khanjian饰演。Ani的前夫是个亚美尼亚人,曾试图暗杀土耳其外交官,失败丧生。她和她与前夫所生的儿子Raffi住在一起;而 Ani第二任丈夫意外去世之后,第二任丈夫与原配生的女儿Celia和她的儿子Raffi,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后来发展出一段恋情。Celia对Raffi的妈妈Ani一直存在着敌意,因为她既怒生父为了Ani而跟生母分手;又怀疑生父是被Ani害死的。Raffi的父亲因民族仇恨而试图刺杀土耳其外交官,失败被杀。Raffi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为争自由而死的自由斗士,但Celia却把Raffi的生父看成是恐怖分子。事实上,Raffi也很想弄清楚:父亲为什么可以为了民族仇恨而弃他而去?因此,他在女友也是继妹的鼓励下决定前往土耳其“阿拉若山”(Ararat)寻找自己历史的源头。
另一个家庭问题是即将退休的老海关人员David,他的儿子是博物馆的男职员Philip。Philip跟土耳其裔的男演员Ali显然有着同性恋的关系;同时两个人也是无神论者。父亲对于他们的这种关系无法接受,造成父子之间的紧张。
David在海关任职多年,缉毒尤其敏锐苛酷。在他任职的最后一天,刚好盘查到从土耳其返回加拿大的Raffi,怀疑Raffi携带毒品入境,而展开冗长的对话与质询。Raffi竟对着David的盘查谈论起亚美尼亚大屠杀与他父亲的关连,最后使得David从Raffi对父亲的追忆与尊敬,看到父子亲情的可贵,从而也改变他对儿子的态度。
在“历史”的部分,电影以“戏中戏”的方式,“委婉”地呈现“激烈”的大屠杀场面。透过美国医生兼传教士的回忆录、艺术史学家对于亚美尼亚画家的了解、“戏中戏”导演的母亲的口述,逐步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屠杀史。
国际著名的亚美尼亚电影导演Saroyan(其实可以把他看成是Atom Egoyan的化身)要拍摄1915年百万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屠杀的题材,他跟编剧Rouben自认千辛万苦的考证远不如阿妮的学养与研究的精辟。Ani专门研究曾经经历过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现代画家Arshile Gorky的一生,Ani的观点让准备拍摄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导演Saroyan和编剧Rouben深受感动与震撼,因而被聘任为电影顾问。
于是,电影里面的所有的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位置,《A级控诉》就是围绕着两个家庭,兼及一个历史的大屠杀,看似错综复杂,实则首尾贯通地次第展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