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考一级,考出了什么?
朱正国
对政府及官员进行考核,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GDP和财税指标。现在强调科学发展,以GDP论英雄遭到批判,因此,开始推行综合考核,如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还有一种考核,虽然没有称考核,但实际上也是考核,它包含在某一项政策中,如今年9月7号,财政部网站发布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中,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撤并一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元。和2006年相比,县乡政府每裁减一名财政供养人员奖励4000元,而如果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超出一人扣减500元。最严厉的考核可以说是“一票否决”。最早的有计生“一票否决”,后来,又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党风廉政等纳入“一票否决”,现在又有土地审批、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一票否决”,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在推动工作中运用 “一票否决”越来越普遍。这些考核都是由上级考核下级,一级一级传下去,到了乡镇就汇集起来,形成“考核大爆炸”。据报道,2006年的时候,河南省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的项目就有11项,检查评比达标项目143项,乡镇干部不堪重负。为此,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不得不出台文件对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和检查评比达标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随着形势和工作重心的变化,清理过后会不会又出现新的考核和“一票否决”,实在是无法断定。
这些考核考出了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第一,这些考核是上级对下级考核,可以考出对上级负责,但很难考出对社会和人民负责,容易考出了官僚作风。
第二,考核检查太多,疲于应付,工作大打折扣,考出了形式主义。
第三,考核太严厉,为了利益,考出了做假应付检查的风气。特别是对于“一票否决”,为了不影响“全局”,往往弄虚作假,糊弄上级,应付检查,以保全本地区的“整体利益”。一来,有些指标缺乏客观性,比较好做假,关键是接待好考核检查人员;二来,即使是硬指标,也可集中突击,制造政绩过关,结果是不仅使“硬指标”考核沦为文字游戏和数字游戏,而且损害其他工作和长期的基础性建设,损害科学发展。
第四,考核不科学,逼人违背客观规律,考出了无效率。考核太多太滥,各部门的考核往往体现了部门利益,这样,各种考核就能难免不合理,或者互相冲突,这实际上是考核产生的最大问题。表面上看,都有了考核,各方面应该会有成效,实际上,容易逼人违背规律,损害了整体效率。如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一般来说,都会要求各地指标不低于平均数。而实际上,全国各省、省内各县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各有各的主导产业,有的地方是发展高耗能产业,有的地方是轻型工业,有的县是工业区,有的县是农业区,因此,节能减排以同样方式的考核下去,就会促进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全国或全省整体经济低效益。如果区别对待,又会人为干预市场,扭曲价格信号,同样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奖励县乡政府机构及人员精简也是如此,一个县一个乡镇,其财政供养人员是多少,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最基本的是与管理人口数有关,其他可考虑区域面积和经济水平作一定修正,由此可确定一个编制数,它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增加了,自然要增加编制,相反则要减少。至于乡镇的的合并,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编制数。所以,一个县或乡镇,该减该增应该依据客观标准,而不能因为减少一人就进行奖励,也不能因为其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就进行处罚。实际上如果乡镇玩起先增一人罚500元,再减一人奖4000,从而净得3500元的差价的游戏又如何呢?当然,它也可以将减出来的人放到体制外先把资金拿到手,玩起换汤不换药的精减游戏。
总之,一票否决是简单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支配下的一种严厉考核形式,既不全面不科学,又损害多样性和人的积极性。它的作用越来越违背其初衷,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直至取消,代之以日常的、统一的、全面的、科学的和反映民意的考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