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推崇綠色,作為中大企的CEO,不能不面對這潮趨,筆者業經歲月洗禮,回首前塵,深覺不少企業做了很多無謂的事情,令到持份者浪費資源,經營者浪費青春,例如十年前美國大吹公司治理風(將Corporate Governance譯成“公司管治”是將management與Governance混淆,是香港一個嚴重翻譯錯誤),結果由安隆到高盛,都是美國佬帶頭惹出禍。到今天樂施會推“恒指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發覺國內企業竟然比港企先進。稱奇之餘,作為中文世界的國際人,應該對CEO處事輕重有個說法,(一)趨綠是否應當下行動?(二)社會責任要負多少?怎樣負才算合度?(三)新世代的CEO最低要求是什麼?這組問題困擾筆者很久。很多老朋友知道筆者非常瞧不起孫文,這傢伙充其量只能算個CFO,叫國父真有點那過?!正確一點是籌款委員會主席,要當國家的CEO或主席,是楚材晉用,害死新生中國,令中國由1911亂到1980,亂足70年,他在選才方面最錯,令蔣老賊上位,造成蔣孔宋三家,合力淘空中國,再想深一層,更厲害的是宋查理,一個聖經印刷佬,竟然能養出三個柔控天下的女兒,用今天的觀點,可以理解為新中國建立的種子資金,竟然是由宋查理這風投專家的聖經廠而來,這可能是荷蘭支持傑弗信成立美利堅合眾國,向英國以戰爭手段取得獨立後,最利害的一個政治風投個案。
用人四柱
在不以人廢言的原則下,孫文的四句格言,不是大炮(孫文被老廣東戲謔為孫大炮),反而比得上阿當史密夫的FOUR Canons(應譯作國富論四條支柱),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廿年前,美聯物業的七位董事,先後離開美聯,五人出去創業,與美聯物業直接競爭,兩位開了別業,其中一家是現在做得非常不錯的零售旅行社連鎖,換轉是柳傳志當美聯主席,(現像他當然嫌美聯細眉細眼,但1990年的時候,邀他當非執主席肯定夠面子請得起他)。他可能會用現在的方程式,將電腦相關業務/地產相關業務,放於聯想投資/美聯投資,將非電腦相關業務/非地產相關業務,放於宏毅投資/經絡投資,此舉可以儲回及善用更多現成人才。
物盡其利令我想起亞視邱德根年代,江湖傳聞,一部很舊的辦公室文儀器材,用到很舊死不換新寧願修理,邱氏雖然以吝嗇出名,但無可否認,整個亞視歷史,只有邱氏年代賺過錢,不賺錢就等於浪費社會(股東)資源,這條鐵律無須再贅。地盡其利今天也有新演繹,我們的友企Future World是明確地沒有公司位址,只有網址,他們使用的地,只是網上空間,沒有實質辦公室,新入市的保險代理Integrity(AXA的副品牌),是明確不設主管及經理房間,都是對地盡其利的一些進步演繹。至於貨暢其流,很多零售商都有個格言,是“好賣的,快點賣,不好賣的,要更快賣!”理由是存死貨,會害死自己,但又不能攪亂本土市場秩序,所以很多中國名牌的死貨,北散俄羅斯,南散至南亞,西面遠至巴西,散貨部主管,是品牌CEO對下的一個最重要位置!
值盡其市
要筆者加上第五個canon,是“值盡其市”,不少港股只得數億港元市值,但中國品牌零售市值驚人,百億元是常事,上千億亦有何難?傳聞百麗高層有段時調侃adidas你們是國際名牌,不過我們的市值比你更大,的確在某段時間,百麗市值高於adidas CEO要建功立業回饋股東,最大的責任是儘量在資本市場壯大其市值,直至其上限。香港很多企業在大中華不夠爭氣,用人不當,入市未深,現在HSBC才推廣告叫港(廠)商發展內銷,真是遲來的春天,CEO若不能盡其所能,壯其市值,基本上就是不合格,是最大的地緣浪費,中國這片空白,不出十年間就被萬商填滿,攪不定這終極位,什麼社會責任,什麼治理,什麼綠色,甭談喇!
作者為MASTERMIND傳承壯大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