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内外经济形势预测


  发生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深刻地改变国际经济环境和秩序,为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中国经济率先恢复,2009年成功“保八”,2010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新启动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未来5年(2011-2015),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开始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中国面临全面和加速金融开放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对“十二·五”期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一些预测。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欧美日全面进入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综合机构预测结果,未来5年,美国GDP增长率在2%-4%波动,欧盟GDP增长率波动范围是1.5%-3%,日本仍难以走出停滞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06年—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0.7%。高盛的分析模型则显示,到2018年“金砖四国”和美国占全球GDP的比例将同为25%,其中中国、印度的贡献超过一半。
  2、流动性过剩局面加剧,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资金的重要锚地。流动性过剩造成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客观上要求加快金融开放进程。有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风险,世界各国陆续步入加息周期。大规模资金流动的需要,导致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与投资不断扩大,渐成经济全球化主要“推手”。
  3、欧美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比例有调整需要,金融业扩张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国际资本监管加强,金融业寻求更适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和汇率升值双预期,使中国及新兴经济体成为金融业扩张的首选地区。部分资金转投实业领域,在该地区会出现活跃的并购和资产重组活动。
  4、 通货膨胀造成资源价格上涨,对新技术与新产业提出迫切要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与信息新技术得以大规模开发应用,驱动以绿色、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开辟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网络经济”渐成主流,谋求长远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战略目标。
  5、贸易保护主义横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较为迟缓、短期内主要进口国的需求难以回升至危机前水平,而且鉴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必然转向采取更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较依赖出口的新兴经济体除了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之外,将提高区域内经贸合作规模,中国、韩国、印度、新西兰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成为未来5年的国际经济亮点。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 
  1、经济结构转型加速进行,如果保持汇率和利率改革平稳推进,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能够保持且控制在平均6%-8%的增幅。不利因素是世界经济有可能突然陷入新一轮危机,中国经济必须改变过度依赖对欧美日出口的局面,向内需经济转型和外向型经济升级转变,并加大与新兴经济体贸易所占比例。
  2、为促进内需增长,国家将扶持更多的地区开展区域发展试点,形成更多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开发将以招商引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地方旗舰企业等方式,拉动周边地方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由此带来融资和投资的大幅增长。
  3、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成为应对经济结构转型和保障就业的两个抓手。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完全依赖劳动力和固定投资,则GDP增长率不会超过4.7%,为此国家必然全力加大技术升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依赖大力发展服务业吸纳富余就业人口,政策和投资向这两个领域倾斜。
  4、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和提升金融环境,国有企业改造进入新阶段。政治改革将平稳推进,民间投融资将逐步获得合法性和更大生存空间,更多产业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小额信贷、私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等将有长足发展,居民境外投资有望推出试点。
  5、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为避免热钱对国内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冲击,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和重点企业外,将逐步放松外方控股其他企业和领域的限制,引导资金有序流向内地和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
  6、人民币有内在升值需要和外在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将逐步升值。人民币升值将推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居民境外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带动投融资中介业务和境外旅游业的发展。
  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升级。在很多大城市,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住房、汽车、家电、旅游和家庭服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成为内需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