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42.00元。
目录
从密室到旷野
——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
谢有顺 著
前言
辑一 灵魂的视野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让一种庄严的人生站立起来
——麦家、《风声》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可能性
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尊灵魂,叹生命
——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
——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
——《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
——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
——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
——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中国之心的个人注释
从密室到旷野
——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
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尊灵魂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
辑二 写作的伦理
乡愁、现实与精神成人
——为诗歌说一点什么
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
——从《出生地》一书说起
分享生活的苦
——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
——关于雷平阳的诗歌
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
对现实和人心的解析
——以散文写作为例
打扫细节,测度人心
——我读南帆的散文
辑三 人心的警觉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
——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对话比独白更重要
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退守于文学之中
一本刊物的谦卑
卡夫卡的内心生活
“他在,就还不是完全的黑暗”
——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中国文化的当下处境
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持志如心痛”
——与姜广平对话
后记
后记
我离开福州,转眼十一年有余,但我每年都要回去两三次,因此,这个城市,对我而言不仅未显生疏,反而更见亲切,尤其是师长、朋友间的情谊日厚,令人思之倍感温暖、难舍。多年前,何强君出任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之前,出差到深圳,还专程来广州看望我这个并不相熟的老乡、校友,福建人重情义之特点,由此可见一斑。正是那个快意喝茶的下午,何强君邀请我参加他主持的“闽派文论丛书”——这种来自故乡的出版邀约,我当然慨然应之,并对自己即将在故乡出的第一本书,充满期待。
没想到,几年过去了,我迟迟未能践约。手头正写的几部书稿,因为思路的一再调整,无法结稿,也就无从交付。这期间,整理过一本演讲集,给了郑州大学出版社,之后整理出的这本论文集,尽管有多家出版社都表示出了诚恳的出版意向,但我首先想到的,还是海峡文艺出版社。我觉得,在我出书十种之后,由家乡的出版社出这一本书,似乎更能叫自己受到鼓舞。
正因为有这种考量在里面,这部书稿,我辑录的全是这几年写的文章,它包含着我对文学的一些新看法。我深感中国正进入一个大时代,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文学作为一种灵魂叙事,自然要从深处回答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精神难题,否则,文学就会因流于自言自语而被人忘记。但这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多沉迷于一己之私,作家日益成为欲望的囚徒,介入现实的能力在弱化,经验主义和趣味主义式的写作受到普遍的热捧,“精神的我”正让位于“经验的我”,生命被闷在欲望里面,而无从获得翻转上去的力量。中国文学要有根本变化,就得重建文化理想,对当下萎靡的精神作一次大的提振,才能开出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来。
重申文学理想、写作勇气、灵魂叙事的时候到了。我把这种正在秘密发生的精神流转,概括为“从密室到旷野”的写作转型——以此为书名,也是为了强调密室写作的局限性,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观察人、书写人重新确立起一个精神尺度:作家除了写现实的事象,还探询历史的疑难吗?除了写身体的悲欢,还关注灵魂的衰退吗?除了写私人经验,还注视“他人的痛苦”吗?除了写欲望的细节,还承认存在着一种欲望的升华机制吗?所谓的“旷野写作”,就是指在自我的尺度之外,承认这个世界还有天空和大地,人不仅在闺房、密室里生活,他还在大地上行走,还需要接受天道人心的规约和审问——从密室到旷野的精神位移,正是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演进线索的基本描述,我希望自己近年的写作,能成为这一精神事变的渺小见证。
书中辑录的文章,都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刊发表,其中十几篇,还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次编选,除了个别字词的订正,并无大的更动。感谢这些刊物的主编和编辑们,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催稿,是我能持续写作的动力之一;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何强先生,责任编辑林滨先生,他们的厚爱,让我在远方也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尼采说,一个作家的身上,不仅有他自己的精神,还有他朋友们的精神。确实如此。
谢有顺
2009年10月19日记于龙口西路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