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两起毁麦占地新闻:河南许昌380亩麦子被毁,当地政府回应是进行一个项目建设(5月14日《大河报》);同一天的中新网报道,河南驻马店汝南县也有100亩麦田因招商引资被占。
河南一天出现两起毁麦占地新闻,再联想最近发生的毁田占地事件,不能不说令人遗憾。再过半月,麦子就成熟了,此时两地毁麦近500亩,让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所以,这两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我们都知道国家有18亿亩耕地“红线”。要不要保留这个“红线”,经济学家茅于轼和三农专家温铁军之间曾有过一次争论。我们先不说这一“红线”有没有必要。既然国家要求保护这一“红线”,那么问题是我们靠什么保护。
答案当然是政府,再一个是拥有耕地使用权的农民。对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意识最强、决心最大的主要是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不会这么强烈。因为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就必然要占地。那么,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就落到了农民头上。但农民保护耕地,其实也是很脆弱:一是如果地方政府给的征地补偿优厚,农民对耕地的保护也会让位于政府给的征地补偿,但现实往往是,地方政府在征地的时候给予农民的征地补偿很少,至少不能令农民满意,因为征地补偿谈不拢,客观上起到保护耕地的目的。但即便如此,也往往难遂人意。这就是二:尽管征地补偿不高,但农民没有能力抵抗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而此时原本应该和农民站在一起的村委会,屁股又会坐到地方政府一方,所以,我们看到发生在河南的这两起毁麦占地,村干部在占用耕地中基本上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为什么地方政府并非保护耕地“红线”的积极力量?这也是客观因素。我们国家正是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而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或者是现代文明,有这么几个特征: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价值理性化。显然,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必然要扩大城镇规模,挤占农业用地。
一边是耕地“红线”,一边是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尤其是保护“红线”只有宏观要求,而无各地的具体限制时,保护耕地就会成为一种口号。由于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是看得见的,而且直接关涉官员乌纱帽,所以为了发展经济、城市化建设就牺牲耕地保护。
所以,面对毁麦占地、毁田占地现象,我们还必须回到原点,也就是茅于轼和温铁军两位先生所争论的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有没有必要;以及如何既要不妨碍发展经济、城市化建设,又不影响中国13亿还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或许还有更多元的思路。比如,美国学者福克斯在《深层素食主义者》里说,食肉是获取能量效率较低的一种方式,用来喂养牲畜的所有谷物可以喂饱五倍数目的人。一边是肉类制造业吸收了庞大数量的各种形态的原料和能量,来生产相当少量的成果,一边是18亿亩耕地“红线”屡屡被发展经济、城市化建设冲击,也许,我们需要用大视野来考量。
http://www.henannews.com.cn/GNnews/1/2010/05/13/93353.shtml
http://news.sina.com.cn/s/2010-05-14/0722202699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