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发威,楼市价格持续过快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之时,农产品价格出现的异动又让人纠结不已,据北京晨报报道,今年以来东北大米一直在上涨,平均批发价为每斤2.049元,较1月份上涨了0.182元,涨幅9.75%;河南大蒜价格比一年前暴涨100倍的生猛行情更是令人胆颤心惊,“菜比肉贵”的强烈直觉深深地加重了民众对通胀的预期。
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CPI同比增2.8%,再创年度新高,尽管有关方面认为属于“温和增幅”,但其释放出的通胀信号以及可能产生的市场共振效应不能不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近日新华社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贫富差距正逼近社会容忍“红线”,必须警惕由此可能引起的经济滞长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农产品价格的过快增长一旦逼近民众承受能力,无疑极易突破甚至绷断这根“红线”。
粮食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消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涨落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广大民众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对价格增长的承受能力显著加大,但是,正因为分配不公、收入悬殊的进一步加剧,使得广大低收入群体对消费品价格更为敏感,其承受力相对地显得颇为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价格“红线”已经跟贫富差距“红线”紧紧地扣在一起。
今年以来,南方旱涝灾害等因素造成农产品供应减少,进而带来价格上涨压力,一些游资进入炒作也加大了某些农产品价格涨跌的不确定性,因而,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采取切实有力的调控措施,守住价格“红线”,确保今年CPI不超3%,无疑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