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将在23日正式开幕,如果说今年的北美车展和日内瓦车展的意义在于让欧美汽车行业恢复信心,那么北京车展将是汽车厂商们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一次"风云际会",同时也是它们反思复兴之路的"绿色峰会"。
在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全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在斥巨资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将竞争的着眼点放在低能耗低排放的产品上。作为公认的理想的"绿色汽车",电动车不仅能够实现零排放,而且在操控性、噪音等方面比现有产品更具优势。而混合动力汽车,特别是汽油/生物燃料、汽油/电动等混合动力汽车也已经拥有成熟的量产车型面市。目前,包括大众、通用、现代、丰田等各大汽车厂商都已经推出了清洁能源的概念车甚至是可量产车型,而在巴西、北美和日韩市场上,日韩系混合动力汽车也已经成为常规车型,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扩大。从这次北京车展来看,各大厂商都带来了自己的心新能源车。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曾经喜欢大排量的北美的汽车厂商也开始了对新能源车的探索。只是北美厂家不像欧洲或者日本厂商那样高调罢了。他们更多的是与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尝试各种新技术,随时为市场化做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可立刻占领市场,比如通用近来推出的电动车Volt。它已于今年引入中国,并很可能在2012年实现国产。
日系车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专注于电动车的研发,三大日系车巨头本田、丰田、日产均有涉猎,本田的思域,丰田的普锐斯,很早就名扬海外。后者更是大打明星牌,宣扬环保即时尚的理念,在北美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在本次北京车展上,日产的“聆风”更将是第一款引进国产的新能源合资车型。
这次北京车展,大众旗下的奥迪带来了一款具有战略意义的量产型电动车---e-tron,标志着欧洲厂商们步调一致的进军电动车领域,这也意味着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巨头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主流还是电动车。
那么在我国呢厂家?本土自主品牌是否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了呢?这次北京车展自主品牌交出的答卷是令人欣喜的。
随着中国的石油遭遇垄断危机,自主品牌厂商对于避开车辆后市场成本的大头、降低附加因素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对抗合资和进口车型十分热衷,开发以电动混合动力车型为主的新能源车型,是自主品牌打出的一杆大旗。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们,在电力为导向的混合动力车型研发上都是不遗余力的。并且,可以预见,他们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集体爆发。
比亚迪由于本身就是占据着世界70%电池市场的“大鳄”,那么近水楼台,它也是最早开始双模电动车的研发的,并且号称F系列每个车型都将配备混合动力的电动车,于是有了成果F3DM,它的汽油机可同时担当为电机充电和条件需要时提供动力输出的双重职责,是一款“重混”的混合动力车型,技术还是非常有亮点的。月前刚刚公布了它的售价:16.98万,可能这个价格令很多消费者望而生畏,但随着国家对新能源车型的鼓励购买政策出台,相信对其消费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江淮在本次北京车展上将带来全新概念车愿景IV它是一款类似于smart的小型车,但是是纯电动的,江淮以小车为切入点,很快会有一系列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的小车面世。
吉利本次参加北京车展的阵容是一个相当惊人的庞大军团,其中就有着以熊猫、EC718为代表的一系列量产电动车。请注意,他们不是概念车,而是是实实在在的量产车型,对于电动车市场,刚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显得雄心勃勃。
除此之外,海马也有新能源车型亮相,分别是以海马3和普力马为平台的电动车型。力帆的620电动车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服务用车已经提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另两个自主品牌的“大家”奇瑞和长安也不甘示弱,奇瑞带来了A5-BSG这款面向出租车的混动车,和M1的电动版,长安则推出一款名为“倾城”的电动概念车。
形势是喜人的,但问题还是同样存在的。对于汽车技术,可以说供应商决定了整车厂商的水平,即使是比亚迪这样的“老手”,看似已经进入了先进行列,但其实核心技术研发还是比较欠缺的。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汽车技术的研发上“各自为战”久矣,厂商缺乏与科研部门、大学等的紧密联系造成的。还有一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力量,那就是私营的汽车设计公司,如阿尔特、同济同捷、长城华冠等,他们也同样有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实力,可为整车商量产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的备选方案。当然,国家的政策鼓励也是不可或缺的,可喜的是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回应,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补贴政策出台就是一个信号,希望以后还能有一系列引导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