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与大错并存,难脱悲剧命运


小改与大错并存,难脱悲剧命运

——评最近中国钢协的几项措施

清明节前,中国钢协在和五矿商会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三项整顿流通秩序的措施,并向会员企业提出了停止进口铁矿石两个月的“呼吁”。被媒体和外界普遍认为是针对矿石三巨头今年提价举动的反制措施。我认为,这些措施比过去有一定进步,但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错误的,照这种思路演变下去,今年我国长协价铁矿石谈判仍难免悲剧的命运。

有进步,主要表现在钢协终于认识(至少是部分认识)到中国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主因在现货市场,根源在中国过分膨胀的需求。因而在应对措施上开始注意需求管理,注意对现货市场价格的间接调控。

而之所以说“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错误的”,是因为钢协某些人仍把减少贸易商数量,“整顿流通秩序”作为主要手段,在需求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也未能把准脉搏,对症下药。

把价格高涨归罪于贸易商和流通环节,不是什么新招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价格双轨制大量存在时,此类议论和针对性建议就不绝于耳。而随着价格管制的逐步减少,低价一轨的水平不断提高,双轨自然合一,现在除钢铁外的其他领域,我们已很少听到此种议论。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相关问题的更深层次——供给和需求的管理上。钢协相关人员也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知为什么对我国解决价格双轨制的宝贵经验竟似毫无所知?

我曾一再说过,不要轻易怪罪供应方希望卖高价的愿望和行为,我们更应该探讨买方为什么愿意出高价去购买,为什么只愿意买这个价位的矿石而不是更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钢协某些人看起来基本不懂战略和策略。在进口铁矿石问题上,我们不知钢协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如果把降价作为最主要的战略重点,那么,从供应侧管理来看,显而易见,首先应该鼓励千方百计扩大进口来源,尤其是减少对三巨头的依存度。但是,钢协同时却采取了一系列与此战略意图相悖的政策。比如,宣布小进口商及进口含铁量低的“劣质矿石”是在扰乱铁矿石市场(我们先不说不许进口60%以下铁矿石是否属实)。我想问,这些小进口商和低品位铁矿石是从三巨头进口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它们是不是减少了对三巨头矿石的需求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小进口商(估计许多属于边贸行为)和低品位铁矿石会推高还是降低现货矿价格呢?显然只会起降价作用而决不会是涨价因素。反过来,减少了这些铁矿石供应,一定会推高而不是降低对三巨头的矿石需求,进而推高价格。钢协的这项措施难道不是明显的为虎作伥的行为吗?当然,进口低品位铁矿石会增加能耗,加大CO2排放,但这是需要其它措施另外解决的问题。钢协想“一石二鸟”,只能破坏自己战略重点的实现。

钢协“呼吁钢铁公司和进口商两个月不从三巨头进口铁矿石”。我认为这一行动充分表明了钢协某些人不懂经营、只会用行政手段管理的特性。

第一个问题是:两个月不进口,是不进口现货矿,还是原有长协矿供应协议也不执行?如果长协矿也不要进口,是不是表明中国钢铁公司打算彻底不遵守长协供应协议?价格可以随后谈,中断实物供应可是相当严重的违约行为!钢协口口声声“长协矿不能取消”,现在却又主动为对方提供可随时撤消长协供应协议的口实!

第二个问题是:矿石是否需要合理库存?钢铁厂不是汽车厂,不能实行丰田式的原料“零库存”、看板管理。钢协讲这些话的人难道连这种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吗?两个月的矿石库存在正常情况下是高了点,但是,正常库存应该是多少,现在的超额库存又是多少?这种超额库存又能够支撑多少天?钢协某些人心里应该有数。如果连这都不懂,就不要埋怨钢企不听你的“瞎指挥”!

第三个问题:如果钢材市场需求不减,单减原料库存是否能奏效?答案一定是“NO”!

第四个问题:钢铁厂和矿石生产商,谁更能经得起临时停产、减产的考验?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如果对市场需求确有真实把握,钢铁厂可以用减产的办法来减少对矿石的需求,而且首先减少的是对现货矿的需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减少进口铁矿石”的呼唤将不会起任何作用。

曾经有国外人士评价中国钢铁企业,“像一个充满活力,但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充满活力”和钢协某些人没有关系,但说他们“愣头愣脑”,不懂市场经济和企业运营的基本规则,我看一点也不过分。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下去执迷不悟,必然难逃悲剧命运!

                                

                                                20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