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之回忆,真切之感怀


深情之回忆,真切之感怀
——温家宝纪念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读后
 
近日,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读到了温家宝总理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纪念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温总理在文章中以他当年与耀邦的一段工作经历,以细腻而详尽的追忆与描述,为我们再现了耀邦同志生前朴素平实、密切联系底层民众的生动情形,读后思之,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动与共鸣。
 
在文章的大部分,温总理叙述了24年前他随耀邦同志赴黔进行考察调研、尤其是耀邦同志在兴义派作者夜访农户的往事和细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与如今的国家领导人一样,那一回的考察,耀邦同志是“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我想,这样的安排与举动,在今日看来,似已成为我们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寻常作风,然而在20多年前,耀邦同志这样的举动,应该是属于一种前行与表率了吧。另外,总理还在文中写到,耀邦同志当年虽已年过七旬,但他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而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文中如下的一段叙述——
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我不得不说,这可能是20多年后,眼下我们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人外出考察仍未能真实践行的一个方面。可能有许多事情也不是领导人自己所能够说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的(?),而早在20多年前,耀邦同志身为党的总书记,便已然努力以“不要和地方打招呼”的务实作风,形成表率,便尤其显得是难能可贵了!“不要和地方打招呼”,我想一则是如总理文中所讲的,可以“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另外我想,还可以避免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吧。
温总理在文章说,“到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期待着耀邦同志“经常临时改变行程”,想“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的务实作风能够成为我们政府领导人的工作标杆。因为诚如耀邦同志对当年对温总理所言: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
我想,面对至今盛行于我们政府部门的形式主义,我们的官员读到这里,应该有所顿悟才是啊!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温总理则花了一定的笔墨,表述了他通过与耀邦同志的共同工作所感受到得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以及耀邦同志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工作作风;
文中还写道:“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读至于此,我在为耀邦同志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风亮节无限崇敬的同时,也对作为文章作者的温家宝总理能够以当年耀邦同志的谆谆教诲铭记在心、因耀邦同志的言传身教使他“不敢稍有懈怠”而甚感宽慰与欣然。而也正如温总理文中所表达的,温总理多年来的亲民与朴实的工作作风,也已经令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耀邦同志当年的行事风格,对于温总理眼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和影响。
 
温总理这篇纪念胡耀邦同志的文章,笔迹朴实、语句平缓;但通篇三千余字,句里行间,却无处不流露出温总理对于耀邦同志生前光明磊落、诚挚坦荡的高尚品德,以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的崇敬与褒扬。
温总理写这篇文章,是因前一阵我国西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总理亲身赴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成文之时,也正逢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1年之时日。温总理在文中写道:“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而我则想道:虽说眼下经过若干年的艰苦改革,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较之耀邦同志当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耀邦同志所惦念的普通民众的权利与幸福果真伴随着国家富裕而有了多少改善与回归呢?何时何日,耀邦同志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高尚品质,能够为我们的党员干部所秉持与拥有?
幸好,我们还有家宝这样的好总理;幸好,总理还是秉承了耀邦同志的作风与品格。然而作为一种制度,作为耀邦同志生前所期待的一种健康良好的政府机制与社会机制,20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并未能看到实质性的转变,有些方面,甚至是有些倒退了——再过20年,我们该以什么来告慰我们的耀邦同志呢?
 
(谨借此文表达一个平民百姓对耀邦同志的深切怀念!)
 
 
 
【后记】
就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从电视中又看到了家宝总理脚踏着那双叫人眼熟的旅游鞋,踏上了青海玉树的地震灾害现场。但令人揪心的是,(与08年赴汶川相比)我感到我们的总理明显地苍老了,有些时候,可能废墟过高,他是由身边工作人员搀扶着上去的。在此我想亲口对我们的家宝总理说上一句最真诚的问候:“总理,保重啊!”
 
 
                                蓝 山201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