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原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读过多遍以后,渐渐地对这一段话的含义初步有了一点了解:
天下最柔弱的存在,腾越穿行于世,而成为最坚硬的存在;无形的力量可以渗入并穿透没有间隙的存在。我等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奇妙作用。无需语言的教导,“无为”的奇妙作用,天下少有能超过它的。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保护环境其实就是无为的一种展现,人类不应该去破坏自然环境,顺其自然就寓有按照自然的运行去运行的含意。自然的运行有其本身的规律,有其本身运行的法则。人类如果去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就会打乱自然界的运行,自然界就必定会发生乱套,而这种乱套反过来会给予人类惩罚,让人类的自然运行受到打击。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环环相扣的,互相关联的,一旦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旦某一个关联出了乱子,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关联都会受到影响。
人类曾经有一些豪迈之士,逞能霍霍,大嚷“人定胜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不顾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为了暂时的瞬间效果,在一个小范围里,在一段短时间里,获得反自然规律的效果,得到反自然运行法则的效应,窃窃自喜。殊不料在大范围里,在长时间中,不仅原来获得的效果荡然无存,不仅刚刚得到的效应永不再现,还让本不该到来的可怕效果接二连三地光顾,让惩罚人类的效应频频降临。
道德经上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只有对无为的误解,才会认定无为是消极的。无为绝非惰怠,无为充满着积极,无为充满着顺应自然的有为。
因为理解了无为,个体就能够在自己纷繁的世事处理中,悠然自得,闲庭信步 。世事虽然万般复杂,但处置随心之术就是持无为而为之。对自己所遇之世事,首先要摸清其自然规律,也就是该世事的发展规律,该世事的自然运行法则,切忌囿于世事的局限范围,鼠目寸光,管窥蠡测,要从大局,从全局,要高空俯瞰全貌,要刨根寻底,掌握蛛丝马迹,要四两拨千斤。万事水到渠成,自然光临,人见余不费吹灰之力,其实余只是顺应自然罢了。且看世上不是有多少人使出浑身解数,硬往墙上硬撞,碰得头破血流,还硬充好汉,口中嚷着:“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要努力,一定成功。”真堪领悟无为之高人点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