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月牙泉感怀
郭雪波
偶然机缘, 当年曾参加“西气东输工程”作家采访小组,从天山顶第一眼油气井一直走到上海白鹤镇最终端一站,历经二十余天,行程八千里,说起一路感慨无法用语言表达。
其间,在青海油田总部所在地敦煌难得地休整一天,上午座谈,下午游览,想在半天时间里囫轮吞枣般把敦煌几处名胜一锅烩掉,好在心中留一句:到此一游。
尽管行旅匆匆走马观花,不过诚恳地说一句,莫高窟,可去。不虚此行。
感谢那位遭千人唾骂的王道士。他发现藏经洞的功过如何,不去管它,但因他的发现而使得莫高窟驰名中外,大大提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敦煌,也因此更显出它的“敦”之在也,,“煌”之盛也,招来四方宾客八方游人兴经济也。
在此不想纠缠莫高窟,古今多少名篇赞颂缅怀它,我何必再添乱,号称什么“苦旅”之类,酸溜叭唧地无病呻吟或有病呻吟。而位于敦煌眼皮底下的鸣沙山月牙泉,闻名遐迩,倒是对我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来自草原沙地的我,心中始终丢不掉对大自然的崇敬,有人甚至笑说我已进入了“膜拜”境界。
我们是踩着留在流沙上一抹晚霞,走进月牙泉的。
三面环着沙山,形成细长一条小湾,中间汪着一捧更是小小的弯月形绿水。一见,心里不免惊愕,它,水少得可怜接近干涸,好像两匹骆驼都能喝干它。显得十分凄美,能感觉到它好象在风沙中瑟瑟发抖。眼前景象与屏幕上见识的落差很大。导游解释说,这些年一直干旱,敦煌一带严重缺水,月牙泉就变成现在这样。放眼望去,这里依然是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小湖边建有道观寺庙、茶楼酒肆、艺术展厅,沙坡上扎着帐篷毡包,牵有马匹骆驼,南边高陡沙坡上更是密麻麻的人群如蚂蚁般爬着鸣沙山,从那里滚涌而下的黄沙则步步紧逼月牙泉,如狼牙般地吞啃着它。
我心中一时变得苦涩,突然怜惜起这一小捧汪水了,真难为它了。
不知资料里介绍的三危山,是不是就指着月牙泉周围的三座沙山,还是指更远些的岩石山。传说美丽女神西王母,就住在三危山上,当初内地周穆王曾来拜访,把酒言欢,差点忘了东归。我也不大清楚,这位西王母与平时说的常同玉皇大帝一同出现的王母娘娘是否指一人。如果是同一人,那传说中的天上仙境、四季如春的蟠桃瑶池,就是指这里了。而且这一弯月牙泉,应该就是当初的那个瑶池了。神话真让人神往。也许很久以前,地球人的科技还没发达到四处开发破坏的时候,这里真有可能就是那么美丽过,就那么仙境过。无奈,天老地荒,岁月无情,连玉皇、王母都没挡住大漠风沙、戈壁乱石,重重围困了他们的瑶池。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它完全有可能彻底消失。
不知王母如今迁往何处,空留下她的瑶池变种——这一弯小小的月牙泉,接待的也不是三山五岳之神仙,而是我们这些人世间酒囊饭袋凡夫俗物,熙熙攘攘,争分夺秒,你拥我挤,抢吃着最后一道晚餐,享受其最后一道风景。呜呼哀哉。
月牙泉,我真想为你哭泣。
如果有一天,月牙泉真的干涸了怎么办?当地气象学家说,地球升温,年年干旱,游人年年又成倍增多,开发无度,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导游告诉我,不必担心,抽地下水灌,每年都从附近的党河里抽水充灌到月牙泉里。它干不了。
哦,那还叫自然的月牙泉吗?应叫人工灌渠。
君不见,那条党河也不是面临着干涸吗?!
据说泉水干涸自七十年代中期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因造成。近几年月牙泉水位下降治理工程,已投入四千多万,听说水位开始逐步提升。真若这样,消息总算令人稍有欣慰。
神秘的地理、神奇的“王母”也许舍不得她的小“瑶池”也如此枯竭,据说周围的沙山怎么也掩埋不了月牙泉,白天风往下吹沙,游人往下滑沙,可到天亮时这些从上边下来的流沙又统统被风吹刮了上去,摸不到月牙泉水。这也是个奇事,世间似乎总有一股神秘力量在左右着万物兴衰。
老文人萧总(萧三之子)、诗人冉冉、楚楚他们正从前边鸣沙山往下滑沙。从他们屁股底下传出嗡嗡鸣沙声,似是在叹气,又象是在呜咽。
我听出那是在哭泣。
为脚下这小捧命运多舛的一湾绿绿浊水。
于2010年4月1日
因西南大旱生态失衡而感怀,整理旧稿在此贴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