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今年二月的统计显示,一月份中国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值为2047.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44.4%,已初步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其中,出口增长21%,达1094.7亿美元;进口953.1亿美元,大幅增长85.5%。整体贸易顺差减少了63.8%,为141.6亿美元。无可否认,进出口同比出现大幅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去年同期进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而锐减,对比基数较小。同时,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是一月份进口贸易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原因之一。经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仍将继续好转,整体经济仍在复苏的轨道上。
再来关注一下按类别划分的数据,1月份出口以机电产品增幅最为显著,达27%,占同期出口总值57.1%。传统商品方面,服装出口同期下降4.9%;纺织品、鞋类、家具出口分别增长18.2%、1.4%和7.6%。进口原材料方面,煤进口增长高达4.4倍;铁矿砂进口增长43%;大豆进口增长34.5%,而且全部都录得10%至20%的进口均价增幅。此外,进口机电产品同期增长66.1%,其中汽车进口增长1.4倍。欧盟继续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月份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6%,排行第二的美国增加19.1%。东盟受惠于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行,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增长80%。
而中国的部分省区已经或正在考虑在其经营利润得到一定的保证的前提下,提高其最低工资水平以满足满足工人的诉求。
其实,对外贸易的增长在去年底就已经显现了,应该说,对外贸易的持续走稳是对中国GDP保八的重要一环。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5日的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8.7%,超过了 “保八”目标。公报显示,中国在去年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有学者注意到,去年中国实际上增发了19%到20%的经济生活中不需要的货币。而这些货币的去向,正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泡沫出现的背后原因。通过发行货币来推动高经济增长,在结构上是不完善的,不具有任何的可持续性。
公报的综合总结说,中国经济去年保持较高的增长,而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CPI则比上一年下降了0.7%,这意味着中国09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但是,许多人对统计局的这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表示一定的怀疑。因为中国目前仍然存在房价飞涨、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产生影响。
而且,此前中国各地GDP总和再度超过国家核算总额,这就更让统计局有口难言。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去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总和比该局独立核算的数据多出1.4万亿元,将近10%。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两者相差最大的是2004年,地方数据总和比国家核算总数高3万亿元,差距将近20%。差距较小的是2006年,地方数据高了不到1万亿元,不到4%。2008年的差额是8.8%,2.6亿元。
国家统计局则指出,在今年一季度中国将正式推出主要统计指标环比制度,正式发布工业生产、GDP增速等重要指标的环比数据。应该说,环比数据通常比同比数据能更灵敏地反映经济动态。目前中国已经发布的环比数据包括消费物价指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0%。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将迅速从全球经济衰退中复苏,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4%。除中国外,印度的经济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IMF预测2010年印度经济增长7.7%, 2011年为7.8%。亚洲最大经济体的日本2010年预计增长1.7%,明年将提升至2.2%。其实,IMF对全球经济在2010年的表现都比较乐观,认为平均增长率为3.9%。其中,美国经济今年增长2.7%,大大高出此前1.5%的预测。不过,IMF补充道,虽然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估计,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很缓慢,而且面临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在低利率、房屋市场、金融体系以及公共开支方面。
中国的经济对英国的影响也不小。不久前,国际会计审计事务公司安永麾下的智库ITEM Club在对英国经济前景的最新预测中认为,增加对中国这样高速发展国家的出口是英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关键。报告称,英国今后10年将面临相对艰难的经济发展前景:2010年走出衰退,增长不超过1%;2011,2012的增长率也很难超过3%。值得玩味的是,英国公众在多年超前消费、信贷引领经济发展之后已经开始注意储蓄。目前,政府借贷支出已经成为维持目前英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然而,金融危机后负债累累的英国政府继续走举债刺激发展的路似乎已经不大可能了。唯一可能成为引领国民经济重新开始增长的龙头应该是出口,特别是对象中国这样快速发展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
安永的分析指出,巨额内债、外债必将限制国内经济中的信贷消费的余地,持续疲软的国内市场使英国只有依靠对外出口才可能获取恢复发展的动力。而作为国际商贸大国的英国,在中国这样巨大市场中占有的分额却非常小。英国目前是欧盟国家中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对华出口却已经是多年来一直落后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陆国家。据英中金融投资商会和英国华人青年联会商务贸易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年均对华出口额约是英国的5倍。当然,这和英国的产业服务有关系,应该说,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德国和法国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品,而不是英国所擅长的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高端服务行业。不过,随着英镑大幅贬值,英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应该可以受到较持久的支持。
再来关注一下按类别划分的数据,1月份出口以机电产品增幅最为显著,达27%,占同期出口总值57.1%。传统商品方面,服装出口同期下降4.9%;纺织品、鞋类、家具出口分别增长18.2%、1.4%和7.6%。进口原材料方面,煤进口增长高达4.4倍;铁矿砂进口增长43%;大豆进口增长34.5%,而且全部都录得10%至20%的进口均价增幅。此外,进口机电产品同期增长66.1%,其中汽车进口增长1.4倍。欧盟继续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月份双边贸易同比增长26%,排行第二的美国增加19.1%。东盟受惠于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行,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增长80%。
而中国的部分省区已经或正在考虑在其经营利润得到一定的保证的前提下,提高其最低工资水平以满足满足工人的诉求。
其实,对外贸易的增长在去年底就已经显现了,应该说,对外贸易的持续走稳是对中国GDP保八的重要一环。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5日的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8.7%,超过了 “保八”目标。公报显示,中国在去年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有学者注意到,去年中国实际上增发了19%到20%的经济生活中不需要的货币。而这些货币的去向,正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泡沫出现的背后原因。通过发行货币来推动高经济增长,在结构上是不完善的,不具有任何的可持续性。
公报的综合总结说,中国经济去年保持较高的增长,而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CPI则比上一年下降了0.7%,这意味着中国09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但是,许多人对统计局的这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表示一定的怀疑。因为中国目前仍然存在房价飞涨、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产生影响。
而且,此前中国各地GDP总和再度超过国家核算总额,这就更让统计局有口难言。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去年上半年全国31省GDP总和比该局独立核算的数据多出1.4万亿元,将近10%。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两者相差最大的是2004年,地方数据总和比国家核算总数高3万亿元,差距将近20%。差距较小的是2006年,地方数据高了不到1万亿元,不到4%。2008年的差额是8.8%,2.6亿元。
国家统计局则指出,在今年一季度中国将正式推出主要统计指标环比制度,正式发布工业生产、GDP增速等重要指标的环比数据。应该说,环比数据通常比同比数据能更灵敏地反映经济动态。目前中国已经发布的环比数据包括消费物价指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0%。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将迅速从全球经济衰退中复苏,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4%。除中国外,印度的经济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IMF预测2010年印度经济增长7.7%, 2011年为7.8%。亚洲最大经济体的日本2010年预计增长1.7%,明年将提升至2.2%。其实,IMF对全球经济在2010年的表现都比较乐观,认为平均增长率为3.9%。其中,美国经济今年增长2.7%,大大高出此前1.5%的预测。不过,IMF补充道,虽然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估计,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很缓慢,而且面临不少风险,主要体现在低利率、房屋市场、金融体系以及公共开支方面。
中国的经济对英国的影响也不小。不久前,国际会计审计事务公司安永麾下的智库ITEM Club在对英国经济前景的最新预测中认为,增加对中国这样高速发展国家的出口是英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关键。报告称,英国今后10年将面临相对艰难的经济发展前景:2010年走出衰退,增长不超过1%;2011,2012的增长率也很难超过3%。值得玩味的是,英国公众在多年超前消费、信贷引领经济发展之后已经开始注意储蓄。目前,政府借贷支出已经成为维持目前英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然而,金融危机后负债累累的英国政府继续走举债刺激发展的路似乎已经不大可能了。唯一可能成为引领国民经济重新开始增长的龙头应该是出口,特别是对象中国这样快速发展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
安永的分析指出,巨额内债、外债必将限制国内经济中的信贷消费的余地,持续疲软的国内市场使英国只有依靠对外出口才可能获取恢复发展的动力。而作为国际商贸大国的英国,在中国这样巨大市场中占有的分额却非常小。英国目前是欧盟国家中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对华出口却已经是多年来一直落后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陆国家。据英中金融投资商会和英国华人青年联会商务贸易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德国年均对华出口额约是英国的5倍。当然,这和英国的产业服务有关系,应该说,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德国和法国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品,而不是英国所擅长的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高端服务行业。不过,随着英镑大幅贬值,英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应该可以受到较持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