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这句豪迈的口号来自当年清华大学的论坛,现在已经成为“毕婚族”们秉持的信条了。
身边越来越多的“毕婚族”冒出来,彷佛一夜之间就扩大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前脚从大学校门迈出来,后脚就走进了婚姻殿堂,初涉社会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成家后立业的道路。
用爱情安放青春,“毕婚族”是浪漫还是逃避?
今年刚刚26岁的小璐是一名即将告别学校的大四应届毕业生,打算毕业就结婚的她迎来了最忙碌的周末。早上一大早小璐就从学校搭乘最早到班车赶到人才招聘会投递简历,她连饭都来不及吃,匆匆跑进招聘会场,一边走一边往手中的黑皮小本上记录着各种招聘信息,投完简历,小璐来不及休息,又掏出一个粉红色小本,认真核对着上面记录的“婚礼”、“婚纱照”、“对戒”等婚礼有关事宜。
和找工作相比,小璐对婚礼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她告诉我说,刚毕业的女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是否结婚,短期是否有生子的打算,特别是研究生毕业的女生,因为年龄问题,企业会担心她们因为成家而耽误工作。很多朋友包括家人都在劝小璐先结婚再找工作,实在不行就先生孩子,等孩子两三岁了再找工作,这样也算是对就业压力的一种缓冲。
当我问及她会不会担心结婚耽误了工作的最佳时机时,小璐笑笑说:很多师姐毕业十年返校时都没有结婚,她们虽然事业有成,但是耽误了成家也是一种遗憾。而且结婚后再工作,企业就不会担心女性员工休婚假产假的问题,也算是一种优势。
小璐还告诉我,她的很多同学,特别是女生,她们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在校期间就被安排相亲,心甘情愿地成为“毕婚族”。
为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首先,很多女孩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尝试过很多途径,但是工作确实不好找。另外现在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即便是勉强找到一个工作,薪水也并不乐观,而且往往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所以,结婚就成了就业的一个缓冲跳板。
一家网站上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将近三成的女性调查者因为担心成为“剩女”而有倾向成为“毕婚族”。同时也有很多人坚决不同意当“毕婚族”,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
关于毕婚族,评价它不能绝对化,要因人而异。人先立业后成家,个中奋斗当然艰辛和自豪,但是没必要要求人人去奋斗。没有必要把挫败看成是必经之路,如果你还有别的出路,何必非要在这一条路上挤着呢?
要成为“毕婚族”一员,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首先,想做毕婚族的人必须在观念上很前卫,尤其是能接受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结婚的方案,也不能在房子上提出过高的要求,毕竟刚刚离开学校,彼此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优越。
放眼社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间已经崛起了无数个族群。比如“蚁族”、“啃老族”、“月光族”、“闪婚族”、“毕分族”,现在又出来一个“毕婚族”,这样的族群层出不穷,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毕业生们纷纷步入不同族群之中?
首先,就业压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不管是“蚁族”还是“毕婚族”,大家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导致的理想与现实失衡,毕业生们纷纷调整战略,来适应这种高压的生活状态,说到底,还是为了能用现在的状态来作为一种过渡,以便将来顺利就业。
其次,廉价劳动力的压榨和高涨房价的压迫。经济形势不好使得企业开出的薪资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成为劳动力市场里的廉价商品,疯狂高涨的房价又让所有蜗居在城市中的应届毕业生们买房的梦想更加遥远。这样的情形下,出现“啃老族”或者“毕分族”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最后,还要说到教育的问题,教育市场化现象日益严重,教材脱轨化日趋严峻,加上大学生本省缺乏对自己的明确定位,使得很多人的大学时光蹉跎在网吧和宿舍中。大学和社会的对接中,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刚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做好万全的准备。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很欣赏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80后的大学生们对于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见解,并能根据社会的变化提出自己的应变对策,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很多人都认为80后大学生素质低,目无组织,抗压能力弱等,我却不这么认为。
80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我认为,除了80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代人有这么多的人普遍获得了如此高质量的教育。他们年轻,有冲劲,对任何事情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激情和勇气,所谓的“毕婚族”从某个方面来看,也许正是80后们对待社会强压而找到的一种缓压方式,这也正从侧面说明了80后年轻人正在成长。
但我总觉得所谓毕婚族,其实也有着一丝无奈和尴尬,还有那么一些辛酸的味道。我相信那些揣着简历匆忙结婚的孩子中间绝大多数还是因为就业和在城市里立足等更现实的原因才草草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安放青春,于是看似温馨的婚姻背后多了一点尘灰和世俗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