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与中国价值
作者:郭顺红 原文作于2009年3月10日
2009年对于中国来讲是十分关键的一年,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革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改革三十年成就斐然,但是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已经带来了严重发展瓶颈和社会问题。
今年春节回到多年未归的老家河北冀州看了看,对农村发展又有了亲身感受。尽管这些年农村变化还是很大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依然“顽固”,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在社会分配、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需要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这次金融危机也恰恰暴露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问题。多年来,出口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内需、出口)之一,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贸易受阻,而消费也因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而使其成为短腿车,广大农民(占国民的2/3多)作为中国的主要低收入者,社会保障跟不上,消费需求难以形成规模。实在来说,金融危机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够使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暴露无遗。
中央政府将2009年的工作“重头戏”放在了解决民生问题上(特别是三农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措施。但是从长远来讲,平衡城乡差别,协调分配体制,平衡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中国社会朝着更加平稳、均衡、公正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中国的基本问题,尽管中国走出以往的农业社会是必然发展趋势,但是需要经历痛苦的过程,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后,与之相关的土地转让、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城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严肃面对并妥善结决,这也是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过程。
我将所谓的“工商社会”化分为“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前者相当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时代,这一时期基本特点是产品社会化生产、残酷的生产力剥削以及频繁的社会矛盾冲突;后者相当于美国金融经济时代,这一时期基本特点是投资与经营的分离,注重社会信誉和商业品牌,劳资关系进入博弈平衡期。
我认为中国只是进入到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如今我们到世界各国旅游随处都能看到打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在中国,中国生产的产品却还要外国商家来经营,家乐福、沃尔玛、华堂、华联、奥特莱斯等连锁店遍布中国,为什么呢?我们的管理能力还不够,我们目前还只是发达国家的“打工仔”!这种情况正在改观,中国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学者认为“中国要建立现代化的工商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没错的,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建立完备的诚信社会和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诚信社会的关键在于“价值管理”,其目标是完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互动,需要完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良性机制,需要工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素质培养与教育等。
商业社会是讲求信誉的社会,根据市场规则,信誉缺失的经营是不可长久的,我们注意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为什么出现不了世界级的中国餐饮商业品牌?为什么中国还在为食品安全所困扰?为什么会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中国的商家有多少个经营超过3年、5年、10年的?所以提升中国软实力,即完善社会价值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管理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也包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强化中国的商业品牌过程也就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让中国的老百姓懂得如何才是真正长久的。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信仰,但是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虽然中国人也有些人敬天敬鬼神(特别是在底层民间),但中国人更注重思辨的智慧,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故有心学、道学、理学体系,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源泉。
今年春节回到多年未归的老家河北冀州看了看,对农村发展又有了亲身感受。尽管这些年农村变化还是很大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依然“顽固”,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在社会分配、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需要缩小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这次金融危机也恰恰暴露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问题。多年来,出口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内需、出口)之一,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贸易受阻,而消费也因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而使其成为短腿车,广大农民(占国民的2/3多)作为中国的主要低收入者,社会保障跟不上,消费需求难以形成规模。实在来说,金融危机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够使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暴露无遗。
中央政府将2009年的工作“重头戏”放在了解决民生问题上(特别是三农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措施。但是从长远来讲,平衡城乡差别,协调分配体制,平衡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中国社会朝着更加平稳、均衡、公正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中国的基本问题,尽管中国走出以往的农业社会是必然发展趋势,但是需要经历痛苦的过程,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后,与之相关的土地转让、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城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严肃面对并妥善结决,这也是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过程。
我将所谓的“工商社会”化分为“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前者相当于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时代,这一时期基本特点是产品社会化生产、残酷的生产力剥削以及频繁的社会矛盾冲突;后者相当于美国金融经济时代,这一时期基本特点是投资与经营的分离,注重社会信誉和商业品牌,劳资关系进入博弈平衡期。
我认为中国只是进入到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如今我们到世界各国旅游随处都能看到打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在中国,中国生产的产品却还要外国商家来经营,家乐福、沃尔玛、华堂、华联、奥特莱斯等连锁店遍布中国,为什么呢?我们的管理能力还不够,我们目前还只是发达国家的“打工仔”!这种情况正在改观,中国的企业将在国际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有学者认为“中国要建立现代化的工商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没错的,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建立完备的诚信社会和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诚信社会的关键在于“价值管理”,其目标是完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互动,需要完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良性机制,需要工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素质培养与教育等。
商业社会是讲求信誉的社会,根据市场规则,信誉缺失的经营是不可长久的,我们注意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为什么出现不了世界级的中国餐饮商业品牌?为什么中国还在为食品安全所困扰?为什么会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中国的商家有多少个经营超过3年、5年、10年的?所以提升中国软实力,即完善社会价值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管理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也包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强化中国的商业品牌过程也就是树立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让中国的老百姓懂得如何才是真正长久的。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信仰,但是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虽然中国人也有些人敬天敬鬼神(特别是在底层民间),但中国人更注重思辨的智慧,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故有心学、道学、理学体系,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源泉。
中国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有着百余年的惨痛教训,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从不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中国文化有着非常优秀的内涵,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留精,不断创新,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
补注: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也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目前的“国进民退”带来的问题也相当尖锐,严重制约着小企业正常的生存与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新兴产业的创新动力,没有今天民营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就不会有中国大产业的战略未来。西方国家今天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无一不是当初的个人创新与小企业发展而来,如美国的汽车、飞机、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