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各界热议水利建设缺陷


转:各界热议水利建设缺陷

 

20100327 09:32中国经营报

视野insight

 

吕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

 

以云南为例,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城市、人口、耕地等的分布不相匹配,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而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水利设施调节控制水量时空再分配的能力弱。同时,在云南现有水利工程中,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病险严重、抗旱效益衰减等问题;从灌溉设施来看,当地大部分灌区工程标准低,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国家防总抗旱工作组日前赴云南省调查发现,当地水资源调配能力有限,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云南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蓄水工程总库容107亿立方米,水库蓄水总库容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高达40亿至50亿立方米左右。就云南省而言,其抗旱工作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继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配置各种抗旱水源工程、进一步规划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合理新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充分调节、利用水资源,是减少旱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徐开彬

 

旅美学者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水利建设被忽视,一部分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管理与资金投入而荒废;再加上市场化改革后,水利设施承包者短期逐利行为严重,大多将水利设施改作他途,与农业用水之间产生巨大矛盾;水利部门资本化现象严重,本来就有限的水利资金被投入工业领域,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甚少;同时,广大农村曾经水质清澈、维护良好的水塘与灌溉系统,由于无人组织,单户农民也无力修整河塘与灌溉系统,因此年久失修而积满淤泥,成为臭水沟或者完全干涸。这些原因,导致90年代以来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成灾率不断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全国大面积的耕地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历史,一旦碰到干旱,则无能为力。

 

鲍臻

 

《南方日报》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它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但民间资本不愿介入,就连公共财政也爱理不理。最近几年,农电改造投入极大,其中主要原因是电力系统改造有利于工业品下乡,可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国家4万亿元投资,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寥寥无几,追根溯源,主要原因还在于政府的投资导向出了问题。功利性的财政投入导向,混淆了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流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但回报率低,民间资本不愿进入的领域,它本身并不承载或不只承载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很多人还是传统地靠天吃饭,没有重视完善水利设施。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人都需要买保险,面对全球的气候大变化,西南更应该考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不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应该实行问责制。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旱灾是常态,不能老是怨天。政府不能因为投资水利设施对GDP增长贡献不大就不投资建设。干旱问题也是责任问题。灾区的政府应该考虑到总有这样的不正常年份,将投资水利设施建设放到政府工作目标中,为当地老百姓多建一些储水库,让他们在下雨天多储水,解决农业用水的问题。这样比修建大型水库更直接、更方便,而且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