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現代流通业是强国富民之举


  

 

 强国富民之举发展现代流通业是

 

  方::发展现代流通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个经济弱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与流通业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地中国产品铺天盖地,反映了中国流通业发展的成效,我们从中赚了大量外汇,使外汇储备不多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经济在和平中崛起。

  流通包括内外贸两块,外贸发展起始于境外企业的推动,从承接来料加工,定单定牌使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外商功不可没,但随着一部分中国加工企业的壮大,从境外企业中学到技术,学到管理,熟悉市场,从而走上自行出口的道路。中资与外资企业形成了中国商品出口的强劲合力。

  近几年国内流通业发展很迅速,但还大有潜力。

  齐:关于现代流通业。流通业的上游是生产,下游是消费。在买方市场情况下,流通业基本掌握着命脉,谁控制着流通业,谁就控制经济。现代流通业会带动现代化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小流通带动小生产。流通业从采购渠道来看,国际流通业可从全球范围来推进制造业的生产和市场。流通业掌握着大量资金,还影响着金融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一批这样的跨国大集团,像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级的流通企业。从世界500强看,流通企业占10%左右;从美国500强看,流通企业占20%;从富豪排行榜看,也是流通业的多。

  流通企业在开放中十分重要,不能失控,巴西有一段时间流通业失控,其国内银行金融业也被外资控制,这说明在流通业开放中应掌握国家的命脉。巴西当时外国流通业进来后大量是贴牌生产、销售,两头在国内,大部分利润给外国公司赚去,命脉掌握在人家手里,定价权也没有了。

  现代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起到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等作用。

  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流通业,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产品行销全国,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起步对外开放,广东得先机,广货遍及全国,90年代善于经营的浙江人,借助市场的力量发展流通,使浙货替代了广货。流通推动了当地生产也发展了当地经济,崛起了一批民营企业家,浙江原本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经济比较落后,现在浙江成了流通强省,经济发生了奇迹,浙江在发展现代流通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组织专业市场,浙江搭建流通平台,有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诸暨淡水珍珠,慈溪古家具,温州皮鞋、打火机……

  二是组织商品生产,提高集聚能力。浙江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小省,靠本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必然要面向全国,以诸暨淡水珍珠为例,目前它占全国市场的70%份额,浙江本地没有如此大的供应量,它把江西、江苏等淡水湖泊纳入它的范围控制了生产地。慈溪的古家具全球闻名,但那么多的古家具从哪儿来,还不是从全国各地组织而来,从而形成专业性商品的高度集聚。

  三是市场规模化、服务配套化、成本低廉化。市场规模化,浙江市场基本都是全国性的,既专业又有特色。它们的规模不少是全球全国第一,许多商品市场是全国仅有。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有58000个摊位,40多万种商品,每天有10000外商常驻义乌,商品流向212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315亿,多年来保持中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其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专业市场。服务配套化,服务是重要的引客手段,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海关、货运、宾馆、银行保险、律师会计、中介翻译都集中在一起,提供便捷的服务。成本低廉化,采购商最关心的还是价格,许多商企把价格当作市场竞争的杀伤力,正如中国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王玉溪所长所言“义乌市场成功,营造商务成本‘洼地’,蓄水养鱼,聚商隆市就是其中一妙”。

  四是应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流通功能。浙江是全国网上交易最多的省份,著名网站设在杭州,最近全国第二届网商文化节在杭州举行,许多市场都借助网上交易,拓展经营外延,加强流通功能。

  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流通业发展很快,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的业态演进过程,但是有差距,从硬件来看,比如大商厦跟国外先进国家比已经不相上下,可是在软件上,在表面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大差距。现在流通行业发展相当快,近几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上海去年是14%,全国今年增长在15%以上。

  在管理上我们也有差距,表现在商品流通规范化、法制化方面,流通业法律法规不齐全,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内外贸分割、行业垄断。

  我国的流通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组织化程度低。美国的沃尔玛年销售2500多亿美元,占全国7%以上,相当于中国的40%多,中国最大的流通企业百联只有沃尔玛的5%不到。

  流通业发展不平衡,布局和业态有的过多过剩过密,有的不足,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连锁经营尽管讲超市大卖场不少,但真正跨全国范围的不多,跨地区的连锁百货、连锁企业还形不成气候,市场潜力还很大。

  今后如何发展现代流通业。

  1、做大做强骨干流通企业,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比如百联能否做成内外贸一体的大企业。

  2、要发展新型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比如连锁经营,城市连锁应该向农村发展,农村市场现在外资企业只能顾及县以上地方,我们一定要将农村市场占领。

  3、传统市场要升级换代。尤其是批发市场影响很大,它连结很多方面,下游有零售和消费。传统批发市场的结算、商品检测、配送、价格比较模糊。网上交易的检测结算等问题解决后还能扩大,还有加工服务,市场现代化的水平要提高。

  4、建立市场监察体系,流通业要对市场有精确科学的分析和监察。

  总的来讲流通业布局规划要做好,基础工作中还要搞好统计口径和评价体系。现在许多统计数据没有,要完善,比如购物中心只收租金,不了解它的销售额。统计口径和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要建立起来,这样才能知道跟国外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加快流通业的立法应包括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等。

  丁:应按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中国成功的管理体制,来思考如何形成中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它也是发展流通的重要一环。

  1、现代流通领域指生产始端、物流、零售终端三位一体的市场体制和运行体系。

  2、现代物流是指介于市场始端与终端的中间连接环节,中间渠道不畅通或“中梗阻”都会直接影响两端,重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促进“两端”繁荣与发展的“引擎”。

  3、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取向,依托信息技术,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和信用体系形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程控制体系;而后者是传统计划经济商品短缺时代的产物,它的流通体系特征是权力部门———一、二级批发站———国有零售商店,是自上而下垂直的流通体系,而现代流通体系是横向的。

  4、现代物流体系可以分为5个层面:国际性物流体系、全国性物流体系、区域性物流体系、行业性物流体系,以及特色商品物流体系,如义乌小商品、郑州领带、温州打火机、海门家纺,这是按商品或行业形成的市场所带来的人流、商流、资金流、物流。

  5、现代物流与商品流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连接产、销之间的中间环节的全过程控制体系,它的市场主体是从事经营的物流企业;后者是指终端零售企业将产品通过等价交换转化为货币形成的资金流。所以,物流不等于商品流。

  齐:经济和商品流通迅速增长,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讲流通离不开物流,它是流通业的重要内容。

  以2006年为例,上海市生产总值达1036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1550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达4287.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有商流就有物流,商流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物流需求的大增长。2006年,上海全市物流产业总产出2905.34亿元;实现增加值133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全市GDP比重为1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2172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位;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其中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16.48万吨,跃居世界第6位。

  

  现代物流的发展意味着物流与商流、信息流更加专业化,并在更高层的融合。在物流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上海物流的能级在迅速提升:1、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如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首期封关运作面积7.2平方公里,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已有36家物流、加工、航运服务等企业和60余家船代、货代、报关等商贸服务型企业入驻。2、现代物流服务于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国际汽车城内已建成70万平方米,100个汽车物流仓库,并通过安吉天地汽车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把汽车制造业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3、第三方物流承接物流外包业务能力提高。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集成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如安吉天地物流、大众国际仓储公司、北芳物流、佳吉快运等。4、安全物流逐步实现供应链全程监控。如百联集团现代物流通过对危险化学品仓库信息化改造,借助红外线监控系统、装有GPS系统的专业运输车辆,为3M、旭电子等企业提供JIT服务,每天将200多个产品配送到生产流水线,使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提高安全系数。5、配送物流成本降低。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化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3降到万分之0.166、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步伐。如百联集团现代物流开发了托盘RFID管理系统。

  丁: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应该讲物流取得了一定成绩,建了不少物流园区。据国家发改委20066月公布的对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207个物流园区,其中建成并运营的50个,在建65个,规划中的92个。政府规划主导开发的128个,占总量的61%,企业自主开发的有28个,占14%。我国现有这么多物流园区,日本是最早建物流园区的,比较大型的才20多个;德国40个,建成的20个;相比之下,我国多得多,但是配套跟不上,存在一些问题。

  重规模,轻功能倾向。都说跟国际接轨,把大物流作为国际目标,我认为外国人买你的产品才是接轨。就物流园区的功能而言,它主要是起组织、集聚的物流“孵化”作用,而不是直接去干物流,直接干物流的是物流企业。现在物流商贸业最多,占39%,依次是货代公司,占26%,真正的物流公司只占15%,许多不是真正的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成本决定物流企业的发展。初始阶段投入很多,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成本不小,还有现在的过路费太多,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要,这是关于园区的一个层面。

  物流从目前来看,我倾向于还是重点放在区域经济比较好,除了交通因素外,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区域性的,现在是5大板块,而且区域经济还有一个政府协调机制,发展比较顺利。不要说接轨国际,搞全国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光运输费就亏本了,单项目单品种的另当别论。

  有些东西我们很难想到,比如家电业,许多人已经认为是夕阳行业了,百联已退出了,认为要亏本,现在却是商贸业中的竞争之最,就是这个""逼出了家电行业一片新天地。竞争才能发展、竞争才能创新、竞争才能提高,这就是市场机制作用,其核心就是竞争。物流业也如此,将来也是优胜劣汰。,并且营运费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啣接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拆除了流通与供应之间的“流供墙”,2007年上半年,国美推动了像海尔、索尼、美的、松下等350家大中型核心供应商与自己的ERP系统实现对接,第一次实现了中国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无墙化互动,适时数据的对接与交换成为现实,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了畅通的互动,这样的结果是让中国家电业的配套、制造、零售的供应链实现了首次无缝对接。这就是现代物流链,这对中国家电行业来讲是带有革命性的大举措,对整个流通领域的企业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方:上海流通业要发展,须走出现状,要建成国际贸易中心,但目前贸易额所占比重还不高,外贸不及广东,内贸少于浙江,特别是批发做得很差,光靠零售,只赚上海人自己的钱是不够的,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要走向全国,上海是国际贸易中心,要走向世界,上海对流通业的发展,一要内外贸结合,目前内外贸分离的体制亟须改变,在内外贸企业的整合上要加以规划,如何从计划经营时的相互分割到共同融合,当然民营企业这方面做得比国有大集团要好。二要建立专业商品集散地平台,上海的期货市场、股市都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期货也是流通业的特殊形态,股市则是资金流的市场表现。商品流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上海的强项,转向市场经济后,商界人士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弱化了上海作为商品流的幅射功能。三要组建国际采购服务中心,把上海建成中国商品出口的口岸,采购服务中心要以企业形式建立起来,以浙江的市场模式操作,组织商品资源,突出服务功能。四要利用科技和上海的幅射功能建立无店铺销售特别是网上购物。

大学者梁启超在上世纪曾有“设想”:“中国人实是最长于商业,如有天授,只要国家制定法律,开通道路,保护利权,国富可立而待之”。今日中国正在把伟人的“设想”成为现实。■

 

  

  

丁一新华社資深记者.齐曉斋上海商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