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户籍制度有助于消费
人们关注“两会”,获取“两会”新资讯,很大程度来源于温总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下,人们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废除现有户籍制度。
改革现有户籍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可谓经久不息。原因是,现有户籍制度把公民划分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实际上将农村居民当作二等公民。在城市打工的大约两亿名农民工,绝大多数不能申领城市户口,从而剥夺了其子女上学、以及本人获得收入补助和有补贴住房的权利。然而,政府打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温总并未做出详细说明。改革户籍制度可能是政府面临的一项棘手任务。
但是,不管多么棘手,政府都要面对,且必须拿出可行方案,加大执行力度。否则,将对“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带来灾难。
人所共知,我国令人瞩目的整体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向东部沿海大城市倾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警告称,中国经济虽然在2009年取得了8.7%的增长,但这一成绩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出现根本好转。这是在暗指中国经济对政府引导的刺激措施的依赖。在努力应对经济局部过热矛盾的同时,还得想方设法提高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另一个好药方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肯定地说,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有助于消费!中国需要一个允许人们成为永久城市居民的计划。这将让数千万人士获得更稳健的社会基础,打消一部分导致其倾向于储蓄的忧虑。虽然改革不公正和过时的户籍制度不是什么万能药。但是,如果管理得当,这将是一项正确之举,对刺激国民经济整体稳定、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现行的强制性的户籍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目的是控制国内人口流动。在中国经济走向开放后,大批农民迁徙至城市,在工厂里工作,但是,由于没有至关重要的城市户口而得不到收入补助、有补贴的住房和最重要的子女在公立学校入学的资格。有人长期抨击这一制度,称其是一种隔离形式。其实,温总也深知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久矣!因此,他曾表示,改革户籍制度是工作重点之一。国民都认为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但改革在政治上充满风险,难以真正推行,具体进展极为缓慢。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实施了一些小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以及广东、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有些地方提供一种交换计划,即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以换取城市户口。但这些办法只是刚开始应对问题。或仅适用于搬迁至邻近城镇的农村居民,而这些城镇的就业机会未必充足。也就是说,这些计划不适用于已从内陆省份迁徙至南方及上海周围工厂集中地的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
公平问题是本次“两会”的最重要主题之一,推进户籍改革是实现公平的基石。户籍制度牵涉到人的身份和政治权利这一公平问题的基本面。户籍管理制度的积弊,使得中国人基于户籍的差异,而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劳动权、受教育权、控告权等诸多宪法规定的权力方面失之无形。此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一直以来在扭曲各类人群的心态,并由此促成了社会心态的分裂和隔膜。
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如何为进城的农民工落实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在没有任何新的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入学只是空谈,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实施了这项政策。政府将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处理这个问题,让户籍制度逐步淡出。一是全面废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的彻底、全面平等;二是恢复宪法上的迁徙自由制度;三是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让户籍重归人口管理和公民权益证明的本位;四是按照国际法精神,赋予更多外来人种以入籍的便利和自由。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赋予公民以平等身份和迁徙自由权,就会有助于消除人的社会身份标签,同时鼓励竞争,提高社会效率,并且还能极大激发社会人群的激情,让这个社会重回公平的基础状态,同时,刺激经济增长。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