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过去一个师兄为英语苦恼,曾气愤地说:英语真是垃圾!你看,要记一两万个单词,汉语认识两千个汉字就能交流自如了!我感觉问题不是这样简单。
我是历史学科的老师,也教写作课,在讲到语言表达的时候,感觉实在很难。确实,掌握两千个汉字能够交流,但这两千个字的意思绝不是两千个,可能有上万个。
比如,“打”字本意是击打,但引申意极多,比如“打旗”、“打滚”、“打饭”、“打扑克”、“打离婚”等等,这类例子很多。
另外,汉语很暧昧,一个词的意思要根据语境、对话者的关系来揣摩。比如“傻瓜”这个词本意是笨人,但也指不用费心就能轻松操作的东西,比如傻瓜相机、汽车等。但是,若是在“傻瓜”前加上一个“大”字,就专指人了,带有贬义;要是加上一个“小”字,虽然也是专指人,但是“卡哇伊”的意思。
另外,像“傻老爷们”、“傻老娘们”这两个词固然带有贬义,但往往用于关系密切者之间使用;若是关系疏远,则干脆叫“傻帽”。至于“傻小子”、“傻丫头”词意难解,关键看称呼者之间的辈分、关系,男子称呼比自己年龄略小的女性为“傻丫头”,若是翻译成英语的话,建议直接翻译为“亲爱的”。
另外,汉语口语中有不少恶毒的脏话,比如“老不死的”,若使用于关系密切的同辈之间,也可直接翻译为“亲爱的”。
汉语表达的暧昧还受文化习惯的影响,明明是拒绝别人,偏说:“这事儿再说吧”。明明拒绝别人的求爱,反而说:“我把你当成了哥哥。”恋爱不成能做兄妹吗?即使像我这样学识渊博是人依然无法判断,但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汉语真的很难,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只是口语、听力好些而已,要做出严谨、通顺、无歧义的书面表达,就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也未必敢拍胸脯自夸。您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