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论文(经修改)《中国式分权、内生的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理论与实证》即将在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当代经济学文库”中出版,这是我的第一本著作,能够在文库中出版,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此时此刻,我想感谢很多人,特别是我的导师张军教授和朱保华教授。具体的感激之词见书中的后记。受此书的激发,我计划在年底前完成第二本著作的初稿,希望明年可以和广大读者见面。下面附第一本书的摘要。
本书试图为中国政府构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其中理论框架是通过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的方式完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面对宏观经济不稳定,一个仁慈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地方政府为什么会采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尽可能的确保中国地方政府象一个仁慈性政府一样行动?
第2章通过梳理和评述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对第一个基本问题做出了回答。即一个仁慈性政府在正常时期下,一般应采用积极型货币政策与局部李嘉图财政政策的组合;在非正常时期下,应采用被动型货币政策与非李嘉图财政政策的组合。
第5章通过梳理和借鉴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该假说认为中国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就是中国式分权的治理模式和预算软约束互动的一个可以解释的结果。这就回答了第二个基本问题。
第6章主要从改革中国式分权的治理模式、修改《预算法》和提高财政透明度三个方面试图使中国地方政府尽可能象一个仁慈性政府一样行动。其中改革中国式分权的治理模式的一个思路是采用一个以经济稳定优先并兼顾民意的政绩考核机制。
然而,本书认为一个有效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应有其相应的实证基础。因此,本书对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和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假说分别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两大理论都很好的通过了验证。具体的说,第3章根据Sala的VAR发现,实际利率对于一单位的实际税收正向冲击的反应基本为正;进一步地通过Kim的SVAR,我们不仅发现了通胀和通缩的交替过程,而且还发现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过程。这些发现与识别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的条件完全一致。第5章基于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使用中国1994-2004年度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周期性政策反应函数。估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全部政府支出,还是基于分类支出,中国地方政府都实行的是一种在衰退期比繁荣期更为积极的“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 然后,本章采用以税收为基础构造的政府竞争指标和以土地出让均价为基础构造的政府竞争指标证实了扩张偏向的假说。
除此之外,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缩长”之谜的可信谜底,认为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可以从政策搭配的角度丰富更有解释力的总需求不足说。这意味着合理的政策搭配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中国式分权 政策组合 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