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民主土壤的委员代表难免成花瓶


按说,政协、人大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委员、代表的产生也应该最讲民主、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现实中,推荐、选举委员代表时,却时常可以看到领导拍板、权力指定的影子,有的只看实力、身份,不重当事人是否愿意参与、有无精力履职,有的只看社会知名度,不重公众中的威望,有的只看荣誉、待遇效能,不重参政议政、为民众代言职能;有的不经民主推选和征求当事人的意见,有的虽然经过了民主推荐、协商程序,但明显体现出长官意志,直至干脆由有关官员直接指定。

不是民主土壤产生的委员、代表,难免会沦为花瓶。有的对参政议政没多大兴趣,被“赶鸭子上架”后,只能凑凑人数、表表态,或不珍视发言权利,或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应付差使;有的由于工作特点或专注于事业打拼,根本没精力去搞社会调研,听取民众心声,在提交提案或方案时只得随意跟风,或者请人代笔,甚至出现“零提案”;还有的则纯粹站在个人角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等等。

不知道自己当上全国政协委员,不清楚自己的名字何时又为什么会从政协常委名单里消失,丁伟岳、沈奎林等委员遭遇的美丽尴尬,恐怕并非个别现象,道出了当下少数地方、领域在委员、代表推选过程中民主思想和民主程序的缺失。被指定的委员、代表,一旦充当花瓶的角色,不但会造成民主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造成民意“被代表”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像重庆黑老大当上委员、代表的冷幽默。

与此同时,少数委员、代表官方指定色彩过浓,参政议政时往往也就身不由己,变成了官方或少数利益团体代言人,不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说实话、讲真话,反映民众利益诉求,而难免要看地方官员脸色、按照地方政府的意图说话,从而给中央正确决策造成误导和负面影响,背离两会民主决策初衷。如前些前些时候沈阳市政府参事冯世宁披露,一些地方官员担心拆迁新政挡住财路,叮嘱参加两会的委员代表“嘴下留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也正是两会期间某些委员、代表声音与民众呼声落差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增强民主政治意识,完善委员代表推选机制,进一步培育委员、代表产生的民主土壤,让广大委员代表真正做到察民情、知民生、达民意,在此基础上热心商国是、议国策、图国强,显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