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式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由Bernanke和Reinhart(2004a和2004b)提出。与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略有不同,该政策由三部分组成(三位一体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1)有条件的承诺——坚持零利率政策一直到通货紧缩结束以此形成公众对未来短期名义利率的预期;2)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经济体系注入远远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银行储备,扩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3)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购买长期政府债券和长期私人债券、机构债券包括有毒资产,这一点和日本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在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方面,日本银行在购买长期国债,商业票据及商业银行股票等资产的同时,没有被允许购买商业银行的坏资产或有毒资产,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突破了这一点。Bernanke和Reinhart(2004b)认为,日本银行在这一点上的限制使得日本的商业银行不能较快地恢复正常的借贷活动,而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瑞典为摆脱经济衰退而大量购买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坏资产从而较快地恢复了经济。
这样,我们来归纳一下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构成。
1、有条件的政策承诺。这种政策承诺是现代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引导公众的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利率预期。日本银行承诺实施经常账户余额目标,即在通货紧缩结束之前一直维持该政策不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恢复对经济的信心;美联储也承诺在通货紧缩结束之前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其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保证在未来各期实施低利率,希望通过利率的期限结构降低长期利率。
2、扩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仅仅靠有条件的政策承诺并不能保证政策的可信性,也不能保证达到政策目的。通过向银行体系提供超量的基础货币,其超出零利率时所需准备金的部分将通过本节第二部分将介绍的传导机制来影响经济中的资产价格和利率,进而影响实际产出和一般价格水平。
3、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就是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债券甚至有毒资产,直接降低长期利率和信用风险,恢复正常的信贷活动来支持生产和消费。

由此可以看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的根本目的是借助提高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和降低长期利率(因为与短期利率相比,长期利率与总需求的关系更为直接),从而推动经济走出深度衰退和流动性陷阱。是否达到这个目的要取决于该政策中超出商业银行体系所必需准备金的那部分超额准备金是否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