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蚜虫防治存在误区、防蚜新理念及关健技术


棉田蚜虫防治存在误区、防蚜新理念及关健技术

朱玉国1、2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2006农技推广专业硕土班 2、新疆麦盖提县种子管理站 844600 )

  摘  要:在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存在单纯利用棉田益虫控制棉田蚜虫的误区;导致了世界各国长期以来棉田蚜虫严重为害;通过对棉田蚜虫防治误区分析,提出了新的防蚜理念及创新了防蚜措施;通过3年推广应用防蚜效果明显,已使中国新疆棉区20年来蚜虫严重危害的状况彻底改变,为棉花高产、超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最新成果。
  关键词:棉花;蚜虫;误区;理念;技术
  中图文分类号:S435.622+.1       文献标识码:B

Cotton Farmland Aphid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Exsits Mistake Area, New Reason of Prevention and Cure Aphid and Crux Technique
  Zhu Yuguo
(1、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griculture college 2006 farming technology generalize  profession master's degree class, 2、The seed Management Of Xinjiang MaiGaiTi  844600)
 

  Abstract: On the cotton farmland aphid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world, exist the mistake area that the simplicity makes use of the useful insect control aphid; Cause Each nation in the world, The cotton farmland aphid strictness jeopardize for long time; The writer pass is analytical to the cotton farmland aphid prevention and cure mistake area,Put forward the new prevention and cure aphid principle and innovations prevention and cure aphid measure; Expand the applied prevention and cure aphid result through three years obvious, have already make the condition that the Chinese cotton area of Xinjiang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phids strictness jeopardize changes thoroughly, for the cotton high produce, extremely high produce to create the beneficial condition, Is a cotton farmland aphid prevention and cure of world up is the last production.
  Key words: Cotton, Aphid, Mistake area, Reason, Technology  

  棉田蚜虫(棉蚜、棉黑蚜、长管蚜等)是世界各植棉国棉花生产上主要有害生物,棉田苗期益虫以七星瓢虫为多见,仅见少量草蛉、食蚜蛛,到7月上旬达高峰;尤其是一些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苗蕾期生长弱、易于蚜虫危害,且田间天敌量相对偏少;由于棉田蚜虫繁殖周期短、数量大,而棉田天敌繁殖周期长、数量少,在蚜虫“超前”危害后棉株现蕾、开花、结铃、成熟期滞后或棉株死亡,最终导致棉花有效结铃及比例降低、晚熟而减产,有的年份危害重棉田甚至绝收。笔者自2005年以来,在喀什地区区域棉花原种基地棉花原种生产上,通过找出棉田蚜虫防治上存在的误区、应用防蚜新理念,有效防治不同年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棉田的蚜虫危害,攻克了这个困扰棉花生产的难关。
  1  棉田蚜虫防治上存在的误区
  1.1  “益害比”核算及“以害养益、以益控害”理论存在误区
  在棉田蚜虫防治上,多年来把保持适宜“益害比”做为“以害养益、以益控害”的理论依据;七星瓢虫做为棉花苗蕾期控制蚜虫的主要天敌,一头第一代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135.1粒,自卵至成虫羽化13.9~14.9d,平均寿命29.8d,成虫日食蚜量平均为54头,一生平均食蚜1609头[1];而棉田蚜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夏季若蚜4~5d脱皮4次变为成蚜,一生产仔70余头;从5月中旬开始,213头七星瓢虫与1头蚜虫同时繁殖约15d,七星瓢虫后代才能近全部取食完蚜虫后代;张继俊的调查结果是七星瓢虫盛发期是6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日食蚜量平均91.6头,老龄幼虫日食蚜量71.2头[2],仅同期3~4头蚜虫的日生殖量,根本无法实现把益害比保持在1:1500内;如历时27.8~29.4d,七星瓢虫繁殖2代、蚜虫繁殖6代种群数量可达1176.5亿,而理论益害比值则为1:6445810[3];如不采用有效防治措施,从1头蚜虫迁入棉田到蚜虫大暴发需理论时间1个月左右,多头蚜虫迁入棉田到蚜虫大暴发需要的理论时间就更短。
  1.2  对棉田益虫控制蚜虫观念上存在误区
  过去认为只要棉田有了益虫或保持适宜益害比就能把蚜虫控制住了,而相反的棉田益虫与蚜虫存在典型的共生关系;如棉田瓢虫、草蛉成虫产卵多产在有蚜虫或蚜虫相对较多的棉株上,或者取食了部分蚜虫后飞到别处取食,为其后代的孵化后的生存、或“成长”留下足够的“食源”;从瓢虫、草蛉成虫、若虫食蚜效果看,多不彻底;天敌为了维持自身及其种群的生存及繁延,不可能把蚜虫彻底消灭,至多也只能在维持共生关系的同时达到相对的生态平衡。棉田长管蚜麦收前后开始从麦田迁入棉田,7月因高温而自然消亡;多年来认为棉田长管蚜是棉田天敌的主要食源;但从棉田长管蚜、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看,棉田长管蚜的存在往往使人们忽视蚜虫的防治;尤其是进入6月后,棉蚜体色从黑变黄,有时人们把长管蚜若虫与蚜虫区分不开;如2006年因未重视长管蚜的危害,掩盖了蚜虫的繁殖、扩散,尽管避免了6月中旬蚜虫大暴发,观念上的失误导了防蚜不力,7月中旬蚜虫大暴发。
  1.3  “围点打缓”防治方式的误区
  “围点打缓”防治方式是在棉花苗蕾期人工查找“中心蚜株”与用药剂涂茎防治棉田蚜虫,如该方式在新疆棉区应用几十年,尽管通过轮换交替用农药取得了防蚜成效;但随着棉田蚜虫抗药性的逐年增强,近年有的“中心蚜株”用农药涂茎棉株都快涂死了,而蚜虫不死;尤其是5月底棉株子叶、早期真叶逐渐老化,而棉株子叶、基部真叶背面多附着成蚜成待迁飞状态(迁飞是蚜虫生存与躲避逆境的方式);采用“围点打缓”防治方式则步入了一边涂茎防治蚜虫而另一边成蚜继续迁飞及产若蚜“中心蚜株”的怪圈。
  1.4  滥用农药防治的误区
  一种方式是因新疆棉区棉田棉株在5月10日前后棉蓟马危害开始明显,危害株率在3%左右,重的年份在8%左右,严重年份部分条田可过1/3左右,一些棉农用农药防治棉蓟马,使棉花苗期棉蓟马、蚜虫防治压力增大;另一种方式是由于过去对棉田蚜虫发生类型停留在“围点打缓”的单一 “中心蚜株”上,5月底6月初棉田蚜虫逐步蔓延后,借鉴往年用农药防蚜棉田产量高而未用农药防治棉田产量低的“经验”,棉农见虫就防,普遍用农药防治;尤其是一些棉农选药不当、不能针对性采取有效防治,以及6月中旬起药防棉铃虫,大量杀伤棉田天敌,步入滥用农药防治的误区。
  1.5  蚜虫虫源的误区
  近年来,世界各棉区普遍重视监测蚜虫的越冬情况(越冬基数、干母孵化)与早春防治,也取得过显著成效,但10余年来各棉区仍然呈现不同程度的蚜虫危害;蚜虫的寄主并不是单一的棉花,蚜虫也不仅仅危害棉花;比如建设花园式城市、城镇的树木、花卉与菜蓝子工程建设上的蔬菜等也是蚜虫的寄主与危害对象,如新疆的一些城市、城镇五一期间街道上已有迁飞蚜;而随着设施农业建设为度的加大、温室大棚数量的增加,春夏交际温室大棚揭膜后,有残存蚜虫向外迁飞,最终在麦收前后迁入棉田扩散、危害,过去未引引起重视,往往把早春、前期防治成效毁于一旦。
  2  防蚜新理念
  2.1  高度重视害虫防治工作
  要根据蚜虫发生、发展蔓延的规律,制定严密的防范体系,做到城市、城镇乡村的梯次行动,以避免蚜虫的扩散、反复扩散与避免蚜虫抗药性的迅速上升;再就是重视、尝试人工养殖天敌,达到最终在棉田蚜虫危害期间保持始益的益害比,保持生态平衡;注意国内外防蚜药剂科研制、试验及推广的新动向,使一批防蚜效果好、杀伤天敌量少的新型农药尽早在生产上应用;再就是重视用物理方法防治棉铃虫,如用频振式杀虫灯及杨树把诱蛾,有效降低棉铃虫越冬代、一代蛾子数量,避免棉农高毒农药防治,为棉花中期蚜虫防治创造良好条件。
  2.2  最大限度的减少虫源
  在继续做好监测蚜虫的越冬情况(越冬基数、干母孵化)与早春防治基础上,依据城市、城镇、乡村的春季蚜虫扩散规律,建立梯次蚜虫扩散预警机制与防治措施,关键是做好早期的城市、城镇与温室大棚的蚜虫诱集工作;采用含杀螨、杀蚜剂的种衣剂包衣的棉种,有效防治棉田苗期有害生物,保持防蚜有效期35d左右;历年棉田蚜虫、叶螨危害重的田块,应勤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消灭虫源,才能起到预防作用,有效防治棉田蚜虫、叶螨危害;由于蚜虫、叶螨在5月中旬及麦收前后先从地头、埂子边2~4个膜向田间扩散,尤其是蚂蚁与蚜虫的共生关系,蚂蚁把虫卵源源不断的运入田间,应喷杀伤天敌少的防蚜剂+专化性杀螨剂设置隔离带。
  2.3  划分棉田蚜虫类型,有效防治不同时期蚜虫
  把棉田蚜虫危害类型划分为:“个别中心蚜株”、“点片中心蚜株”、“点片片块蚜株”、“片块连片蚜株”,依据棉株子叶、基部真叶生长发育特点,改变过去苗蚜、蕾蚜查、防方式;棉花苗期或麦收时,对棉田发现的“个别中心蚜株”(5月、6月麦收时),仔细地把天敌及卵分开后用手“掐死”蚜虫,检查最后一个有蚜棉的半径4m外棉株,隔日复掐效果可达100%[4];对5月底、6月初棉田出现的“个别中心蚜株”、“点片中心蚜株”,用手“掐死”大多数或能见到的全部蚜虫后就近取碱土或干土撒棉株上效果较好,如田间未用药防虫天敌多,最大限度提高“益害比”,实现田间生态平衡。
  2.4  适时灌水
  兼于各植棉区棉田密度的不断增加,棉田棉株需水与膜下土壤供水状况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棉田盛蕾后植株个体蒸发量加大与棉田耗水总时增加,棉田陆续进入干旱倾斜期、干旱期,除下潮地外多数棉田主茎日生长量下降;尤其是棉花生长中后期土壤中、底层持水量低[5];如灌水不及时则棉株干旱胁迫期长,棉田受旱重,蚜虫、叶螨危害重;蚜虫、叶螨重危害后,叶功能受损严重,应叶面追肥、重施N肥后灌水,使棉株迅速恢复生长;7月底、8月初把握好气象、灌水、降雨等因素与蚜霉菌发生的时期,利用蚜霉菌有效防治棉田中后期蚜虫危害;对长势差、灌水晚未搭起丰产架子棉田,打顶要略晚。
  2.5  人工给棉田补充天敌
  5月下旬、6月初,七星瓢虫在麦田、果园及苜蓿田已多见;对麦收前无蚜虫棉田与生长中期棉田,人工捕捉七星瓢虫放入棉田,能起到预防及控制迁入蚜虫群体的繁殖。尝试人工养殖天敌,根据棉田蚜虫发生程度适时投入,以控制蚜虫危害。
  2.6  黄板诱杀有翅成蚜
  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依据蚜虫发生、蔓延规律,悬挂或在地头、田间插一些黄色粘虫板诱杀迁飞有翅成蚜;主要在“蚜源” 园艺设施及有蚜棉田边麦田中插置,每公顷悬挂或插50cm×50cm或50cm×70cm的自制黄板300~375个,有效降低蚜虫的虫口密度。
  3  蚜虫防治关键技术
  3.1  苗蕾期蚜虫防治
  蚜虫一般在5月中旬及麦收前后先从地头、埂子边2~4个膜向田间扩散,应喷杀伤天敌少的防蚜剂+专化性杀螨剂设置隔离带;对田间局部出现“个别中心蚜株”、“点片中心蚜株”, 仔细地把天敌及卵分开后用手“掐死”蚜虫,检查最后一个有蚜棉半径4米外棉株,隔日复掐然后辅以药剂涂茎防治效果可达100%。
  3.2  盛蕾期蚜虫防治
  对5月底、6月初棉田出现的“个别中心蚜株”、“点片中心蚜株”、“点片片块蚜株”,由于此期麦田蚜虫向棉田迁移等原因及棉花现蕾后果枝已展开,手掐蚜虫效果虽不能达100%,但用手“掐死”棉花嫩叶上大多数或能见到的全部蚜虫后就近取碱土或干土撒棉株上效果也较好,或用脚“踩死”有蚜棉株,最大限度提高田间“益害比”,实现田间相对的生态平衡,延迟药防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3.3  花铃期蚜虫防治
  因麦收后农民打场、售粮劳动力紧张,棉花开花前后是蚜虫由“个别中心蚜株”扩散为“个别中心蚜株”、“点片中心蚜株”、“点片片块蚜株”的时期,也是棉花灌头水前后,个别棉田蚜虫危害重轻度“流油”,可用30%松脂酸钠、蚜满敌或吡虫啉类(烟碱乳油)、啶虫咪类(烟碱乳油的氯化物)等杀伤天敌量少、防蚜效果达95%左右的药剂挑治。吡虫啉类(烟碱乳油)+啶虫咪类(烟碱乳油的氯化物)浓度分别在1000倍左右时防效近100%[6],持续期可达10余天;如新疆棉区棉田结铃呈典型的“单峰曲线”,最佳结铃期约30d左右,棉田花铃期及时药剂防治2~3次,可有效降低棉田花铃脱落率;该措施同时兼防棉蓟马、盲蝽蟓等害虫;棉花生长中期蚜虫、叶螨危害重的棉田施用吡啶类+阿维菌素防治效果也很理想,或选用蚜、螨兼杀剂。
 
  参考文献
  [1] 贺福德,陈谦,孔军,等.新疆棉花害虫及天敌[C].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7.
  [2] 张继俊,陈志,王琪,等.棉花害虫主要天敌田间消长规律[J].新疆农业科技,2004, 155(2):21.
  [3] 朱玉国.走出新疆植棉区棉田蚜虫防治误区的探讨[J].安微农学通报,2006,10(12):82,112.
  [4] 朱玉国.良种棉田苗蚜防治有效措施  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计会论文汇编[C].2005:325.
  [5] 朱玉国,邹琴,张小平.棉田蚜虫防治技术.新疆农业科技,2007,174(3):37.
  [6] 朱玉国,张小平.新疆棉田蚜虫大暴发原因及关键措施.中国棉花,2007,34(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