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学之道


近期凤凰网有一个专题值得关注教育的同仁看一看,该专题回顾了民国时期大学建国初期大学三十年来大学的变迁,了解这些变迁,才能理解当前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在此收藏。

 

先回顾一段新闻(新华网2010年2月2日:温家宝:大学功利化是要命问题 须有办学自主权):

 

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施一公教授于2008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如今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原准备了一个发言稿,听到总理和蔼真诚的这番话后,他放下发言稿,面对总理侃侃而谈。

  “您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施一公开门见山:“温总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

  从英国、美国到日本,施一公以史料论证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于民族昌盛、国家崛起的意义,并指出当前中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温家宝听后深有感触地说。

  施一公向总理列举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各种标准。他特别强调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施一公感慨道:“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听了施一公的话,温家宝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当施一公结束发言时,温家宝对大家说:“我们要下决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他略微停顿一下,提高了声音,语气坚定地说:“中国一定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深受感染的施一公也回应道:“一定能。”

“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1949年之后,曾经依附于大学的知识分子,不仅接受新政府的思想改造,而且在一轮院系调整中,一轮轮的反省中,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变成了臭老九。大学教育也处在停滞的状态中。在反知识的年代里,大学也成了反知识的工具,这让今天空喊着大师何时到来的声音总显得苍白,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像温总理所说的那样,重塑大学的理念,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比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等等……


 

 

 

参考博文

美国成诺贝尔奖专业户 13名获奖者11人持美国籍(2009-10-13 22:33:16)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2009-05-20 2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