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我们以最近5年(2005年—2009年)全国城镇商品住房的发展和轿车(及乘用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来做一个客观公正的比较,看看究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城镇一共销售了商品住房49587.83万平方米。而到了2009年,房地产市场每年销售的商品住房又增长到多少呢?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月只公布了“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3.9%”。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统计年报上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5886 万平方米计算,2009年全国城镇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住房销售总面积为80420万平方米。和2005年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住房年销售量5年增长了62%。如果不算上2009年由于通胀预期引发的炒房投机猛增的因素,到2008年4年时间,年商品住房的销售量仅仅增长了12.7%。
与此同时,中国的轿车(乘用车)的市场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278.74万辆”。而到了2009年,工信部提供的“2009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表明,当年中国乘用车产销销售量已高达1033.13万辆。和5年前的2005年全年的销售量相比,增长的幅度,高达270%多。
同样是作为中国民众“小康”后升级换代的两大消费,为什么轿车及乘用车的市场增幅,比同期房地产市场商品住房销售的增幅要高出4倍多(如果以2008年做比较,要高出10多倍以上)?是因为这两大消费品的属性和特点不同,才造成如此的结果吗?仔细分析一下,这两者的消费属性确实不同,但不同的特点导致的结果应该恰恰相反。
按照基本的经济常识,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消费升级的空间后,刚性需求和消费增长,一定会比弹性需求和消费增长要来得快得多。但为什么在中国这5年的发展中,恰恰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是中国城镇居民原有的住房水平的已经较高,“提升”的空间有限?非也。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真实的住房水平是: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7—18平方米,仅仅是“全面住房小康标准”的一半此外;在中国城镇的所有居民中,无房户高达四成(见笔者发表在FT中文网上的“中国房市:假话、真相与政策导向”一文)。除此以外,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中国这5年的城镇人口总量,增加了6000万人左右。可以说,中国城镇的住房消费市场“空间极大”。
按照国际上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律,住宅产业及住房消费有两个发展的高峰期。一是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户均约为100平方米)之前,国民对改善住房有着极高的刚性需求;二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的区间时,普通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欲望也将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2005年至2009年,中国正好处在这两个住房需求和发展高峰的双重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1年的25.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但是,尽管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住房消费规律性的“双重高峰”,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基本上一直在人均17—18平方米左右裹足不前,房地产市场商品住房的销售量也远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而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升级换代、但却是“弹性需求”的轿车消费的发展,却出现了超过商品住房几倍到十几倍的发展增幅。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住房和汽车这两大消费市场,“刚性的需求”没爆发起来,“弹性的消费”反而突飞猛进呢?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大消费品市场完全不同的“价格杠杆作用”。
熟知中国轿车市场价格变化历史人都知道,这几年中国的轿车的价格是“一落千丈”。拿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桑塔纳来说,当年一部售价高达16—18万元的“普桑”,现在的标价已跌到了七八万元。而且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都是车型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有些高档的国际品牌的乘用车,几年时间的售价就下降了近半。可以说,正是由于轿车市场价格的走低及“低价车”的普及,才使得中国的轿车消费呈现持续的超高速发展,一举拿下世界的销量第一。
但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房价,却在这几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暴涨。尽管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材料显示,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05年的每平方米2937上涨到2009年的4600多元,5年“只上涨”了60%左右,但实际上,全国众多大中城市的房价这五年上涨,一般都在一倍到两倍甚至更高。如此疯涨的“高价房”,造成的结果,就是85%的城镇居民买不起房地产市场提供的商品住房。原本的“刚性需求”和“发展的高峰期”,就这样被高价房所“消灭”。房市和车市价格上的一升一降,使两者之间的比价关系也出现了惊人的变化。过去,人们买一部车的价钱,可以到市场上买到好几套住房。现在,人们只要卖出一套大城市比较体面的住房,就可以买得到十几、甚至几十部的普通轿车。
从以上的分析和比较中人们不难看出,高房价不仅没有给GDP的提高带来住宅产业应有的贡献,反而由于它大大制约了城镇居民正常的住房消费,导致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也大大弱化。高房价,究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功臣还是祸首,到此就一目了然了。
这就告诉我们,由于高房价的制约,全国城镇供应的新建住房,整整比“住房小康”设想的总量少了一半(如果扣除非市场化供应的住房因素,这个比例还要大得多)。把2005年全国商品住房平均每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作为中间价计算,就相当于高房价使中国这些年失去了20万亿元应有的住房消费。这些损失的GDP,已远远超过2005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当年全国的GDP还高出近2万亿元)。
其实,高房价已经严重压抑了住房消费及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房价的不断疯涨,也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了投机者和炒房客的最大赌场,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呼之欲出”。此外,高房价导致的两极分化和贫富不均,也大大拉低了社会的消费率,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愈加“坡脚”的结构性缺陷。这些,都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埋下了危险的“地雷阵”。
问题是,我们今天究竟要做“起雷”的工兵,还是“埋雷”的政客。